徐琴 范濤
課程只有服務于學生,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立人。在三級課程的管理實踐中,宜昌市葛洲壩實驗小學將“學生獲得”凸顯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從國家地方課程的落實及校本課程的自主開發入手,不斷優化課程管理,提升育人品質。
轉變觀念。學校管理的核心在于課程領導,葛洲壩實驗小學的管理團隊牢固樹立課程意識,把對教學的管理放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來思考,不斷優化三級課程的整體架構和課程資源的整合。學校將教師課程觀念的轉變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專家培訓、校本研修、讀書征文等多種形式幫助教師樹立大課程觀,教師們普遍認識到課改是由單一課程到綜合性課程、各學科課程的融合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
制定規范。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參與“我的制度我做主”活動,教師自己制定課程管理的各項制度,規范學校上課、換課、代課、調課等教學流程,讓課程管理更加規范,保障了課程的落實。
配置資源。科學合理的教師課程配置,用好校內資源,能最大限度保證課程的落實和實效。對于教師崗位的設置,學校采用教師自主申報與學校集中調控相結合,務求達到用人所長,人盡其才。
課程需要學生參與和家長介入。借助學校所處宜昌市的特色水電文化,邀請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參與學校課程建設,成為“合作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合了課程資源,豐富了課程內涵。經過幾年的努力,葛洲壩的建設者、三峽大學的教授、水文站的技術工人,還有中華鱘養殖基地的專家、民間剪紙藝人、音樂達人等紛紛走上學校的講臺,講述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傳授課本外的知識與技能,校外資源融進了綜合實踐、生命安全教育等地方課程。
加強引領。課程的執行離不開嚴格的檢查,為保證課程落實,學校采取行政值周普查與課程處專項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堅持每天對課表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行政巡查結果與課程處安排進行核對,同時,學校課程處還會根據課表重點抽查課程的執行情況,對于抽查中出現的占課、不按課表上課等問題,及時與授課教師進行溝通,并在全校對違規現象進行公示,引領教師規范落實課程。
多元課程配置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備課壓力。根據目前的師資狀況,一位教師要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備課中存在教師盲目抄襲教案現象,影響了課程質量。學校把提高教師備課效率和質量作為管理突破口,采用“批注漸進式電子備課”模式,力求實現個體單獨備課與集體備課結合,個體實踐批注與電子備課完善結合,個體反思與集體研討結合,努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全面提升教師工作效率。
對于地方課程中新出現的《生命安全》等課程,學校利用網絡研修平臺資源,組織教師學習專家的教材分析和教學指導,開展網絡課程研討,以集體備課形式幫助教師快速、有效的開展教學。
落實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的關鍵是自主開發體現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因葛洲壩水電站而生,水電文化成為學校的文化內涵。在開發校本課程的探索中,學校通過開展“四童”“五小”“六探”水電文化系列活動,自主開發校本教材《我愛水電城》并將此作為必修課教學內容,同時鼓勵開發能夠展現師生個性的校本選修課程。經過幾年的努力,在經歷了由多到精、由數量到質量的蛻變后,學校開設了滿足學生需求的舞蹈、合唱、陶笛、繪畫、剪紙、體操、羽毛球、足球、排球、科技探索等20多門選修課程。
學校將創造適合學生的課程而不是適合課程的學生作為校本課程評價的目標導向,通過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引導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研究者、實施者,用個性課程成就個性學生。在構建校本課程體系中,學校注重課程內涵的搭建:從學生申報、教師申報、《課程指南》的編寫到精品課例分享、學生學材展示以及向家長匯報的校本課程成果的展示中無不體現著課程的管理意識,學校的課程建設走上了 “創造適合學生的課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