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沙繼斌
Sha Jibin
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教學改革芻議
On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沙繼斌
Sha Jibin

作者單位:山東體育學院運動基礎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250102
《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均為教育部新課程指導綱要中9門主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院校學生的基礎必修課,同時也是如《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系列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同時由于這兩門課程與體育運動技術相關課程的關系極為密切,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在我省體育院系部分同學中,對于《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的“厭學”或“畏學”情緒逐漸滋生。有部分同學感覺這兩門課程抽象、枯燥、乏味,甚至認為超出自身接受能力而產生了放棄的想法。這對于后續運動人體科學相關課程的學習及運動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妨礙和阻力。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對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運動解剖學》及《運動生理學》的成績進行了抽樣調查分析,試圖總結出這兩門課程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及不足,并著重對于如何改進、提高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時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研究對象和方法
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2010-2014級學生運動解剖學結業考試試卷,共50個班2402人份;運動生理學結業考試試卷,共50個班2437人份。
1.2.1訪談法
與山東省部分體育院系運動人體科學任課教師就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心得與體會多次進行座談;并隨機選取了2012、2013級部分同學進行座談,一起探討在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學習過程中的體會,重點聽取了對不足部分的分析與建議。
1.2.2調查法
隨機調閱了2010-2014級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在校生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結業考試試卷、成績單、成績分析表,綜合分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與不足之處。
1.2.3數理統計方法
12月23日,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首期工程——廣汽新能源智能生態工廠正式竣工。廣東省、廣州市和番禺區主要領導,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總經理馮興亞等領導及廣汽集團合作伙伴、供應商和經銷商代表、媒體記者等共500人現場見證。新建成的廣汽新能源智能生態工廠將成為
2研究結果
表1統計結果表明:⑴所調查高校體育院系試卷的難度系數比較適中,說明在命題過程中較好的考慮到了知識面的深度與廣度;⑵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的高分成績與低分成績懸殊較大,表明不同同學之間對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效存在明顯差異;⑶卷面分數優秀率較低,表明在教學環節的把握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方面可能存在較多的問題;⑷總體卷面平均成績僅僅高于及格線寥寥無幾,卷面不及格率較高,表明有相當部分同學對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知識掌握較差,亟需尋求恰當的解決途徑和辦法。
2.2.1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體育系同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成績結果分析
2010-2014級體育教育專業同學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卷面考試成績基本呈正態分布,分布區間較為合理,高分人數偏少而低分人數偏多,運動生理學的平均成績較之運動解剖學又有下降的趨勢。
作為傳統專業系科,體育教育專業的同學在高中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但從成績上可以發現同學體現出來的學習熱情與投入程度并不高,這提示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更多的與運動實踐緊密結合,增加直觀有趣的CAI可視教輔教材,并進一步搭建教學資源庫及與同學交流互動的網絡平臺,激發并保持同學對于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以期大幅度提升學習成效。
2.2.2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運動系同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成績結果分析
2010-2014級運動訓練專業同學的成績已不呈正態分布,卷面成績低于及格線的人數甚至超過了1/3,但與此同時高分人數比例并不低,成績分布呈現兩極分化趨勢,總體情況不容樂觀。以上結果提示我們,只要方法得當,措施得力,同學的學習程度及學習成績提升存在較大的空間與潛力。
運動訓練專業的同學主要來自單獨招生及部分退役的一線運動員,由于客觀條件限制,部分同學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從考試成績上反映出部分同學對運動人體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缺乏足夠了解。他們的優勢在于對運動實踐的認知較為深刻,由此要求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必須結合同學的運動專項,尋找激發他們的興奮點,加強直觀教學,并嘗試把部分教學內容帶出課堂,與訓練課直接對接,加深同學對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理解,同時著力加強課堂小結、章節總結、課后復習等學習環節的把握,借鑒已有的運動解剖學習題集的成功經驗,盡快建設完成適合同學應用的運動生理學習題集及習題庫。
2010-2014級武術系同學的運動人體基礎課卷面成績分布趨勢與運動系同學比較接近,不及格人數同樣較多,成績也呈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同學對于“三基”的把握存在較明顯缺陷。
這首先與同學的知識背景緊密相關,武術系同學大多來自于武校、體校及部分退役的一線運動員,部分同學缺乏生物學知識基礎。與運動系成績分布不同的是,武術系同學成績分布運動生理學比運動解剖學的總體情況要稍微好一些,高分人數多于運動解剖學,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在運動解剖學的教學中可能由于任課教師缺乏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直觀認知,與直接運動實踐結合的實例較少,而運動生理學主要著眼于探求“人的運動”與“運動的人”的生理規律的變化,所以更容易為同學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踐行備課就是備同學,盡力滿足不同專業同學的需求。
3分析與建議
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等教育走向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逐漸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既為課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更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善于學習現代教育思想,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圍繞培養同學能力為主線,調動同學的參與意識,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同學的求知欲。結合上述成績分析結果,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進行相應教學改革探索。
自2000年至今,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運動解剖學課程學時設置從108學時逐漸壓縮為84學時,部分專業調整為64學時;而運動生理學從兩門課程合計144學時,先是壓縮為108學時,繼而調整為96學時,2006年之后大部分院系調整為84學時。課程及學時設置的改變要求教學工作必須適應學時的調整,既要突出核心問題及課程線索,又必須大膽刪減、精心選擇與課程設置相吻合的教材與教學內容。運動解剖學必須牢牢把握運動系統這一重點,讓同學深入了解運動技術動作產生、改進、優化的結構基礎,學會用解剖學知識去分析技術動作并提出運動實踐應用的建議;而運動生理學則圍繞運動過程中能量供應這一核心問題,從能量的產生、利用、調節、補充諸多環節中,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突出對具備學科特色的問題比如運動性心臟、最大攝氧量、個體乳酸閾、運動性疲勞的介紹。在此基礎上,突出強調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規律,著重幫助同學建構這兩門課程知識框架之間的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
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教學師資大多來自醫學院校的基礎醫學專業以及師范院校的生物學專業,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已經擁有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但由于大多數人并沒有經歷較為正規的體育專業學習及訓練,對體育運動缺乏深入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對很多實例的理解不深、不透,較難引起同學的共鳴與興趣,因此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真重新定位,明確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自身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是自身知識結構不斷得到優化的過程。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自覺自愿的去深入了解體育運動的特點,需要不斷學習、探索、鉆研,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從外行逐漸轉變成內行,從一個非體育人逐漸變成一個優秀的體育人。只有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與運動實踐密切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才能隨時把握同學的興奮點,做到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與核心,如何激發引導同學對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學習興趣,是一個值得不斷深入探討的話題。在探討的過程中,必須明確一點,備課就是備學生,教學就是要展現自我,換句話說,要凸現備課的個性化及教學的個性化。要做到備課的個性化,首先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師對于各個體育項目以及體育賽事都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一句話,備課的個性化就是為了激發同學的興趣,引起同學的共鳴,構建與同學進行知識交流互動的虛擬平臺。除了備課的個性化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在嚴格遵循課堂教學必備程序基礎上,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在不斷變化與鮮明的個性展現當中,始終引導保持同學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隨著網絡通訊的不斷普及,教師可以越來越方便的獲取海量的知識素材,同時隨著課時的不斷精簡,如何在更短的教學時間內使同學掌握更多的知識,培養同學對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的興趣,成為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出發點。動畫、錄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論變得更直觀。
部分教師在運動解剖學教學當中借助國外開發的3D clinic anatomy系統以及國內開發的3D Body等教學軟件,使同學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時產生了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運動生理學教學當中結合已經開發應用的CAI課件,大量引入flash素材,使原本相對比較枯燥的運動技能等章節與運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下一步隨著網絡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應用,可逐漸搭建成為師生在線交流的虛擬平臺,這樣可以使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反饋更具有針對性,可以及時了解同學的掌握程度及興趣點,做到有的放矢。
運動解剖學與運動生理學都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兩門課程的著眼點均基于為合理地體育鍛煉和運動訓練提供理論依據。為了適應課程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特點,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培養并加強學生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在教學中增加課堂討論,精心選取與生活、運動實踐關系密切的實例,引導同學在課堂上及課下不斷探討辨析;②引導學生設計一些綜合分析問題的生理實驗,盡量使學生更愿意用它分析和解決運動實踐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③鼓勵更多的學生做有關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畢業論文,積極引導同學參與相關老師的運動人體科學的科研課題研究工作中去。④逐步實現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理學的部分課堂教學向訓練課進行有效的延伸與銜接,把理論與體育實踐進行重新架構與對接。⑤引導同學走出校門,在社區開展健身咨詢和體能測試工作,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回報社會,使同學進一步認識到學有所用,同時體驗知識得到認可的意義與價值。
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認真抓好提問答疑、課堂小結、章節總結、課后復習及作業等教學環節,不斷給同學提供機會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強化、升華;從目前應用作為復習資料的《運動解剖學習題集》與《運動生理學習題集》,逐步開發形成CAI教輔光盤,而后再逐步過渡到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教學資源庫及交流互動平臺的構建,使同學在獨立學習時有據可依,更好的提升學習的效率及效果。
4結語
1.本文對2010-2014級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同學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考試試卷及成績進行了抽樣調查分析,初步總結出了兩門課程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及不足,發現結果不容樂觀,亟需探索有效教學改革措施,以迅速提升教學時效。
2.在對成績進行合理分析基礎上,從教學的多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系列合理的分析及建議,有待于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驗證其效果。
參考文獻:
[1]鄭陸,徐秀英,隋波,等. 運動生理學教學內容改革的實驗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0, 16(4):78-81.
[2]高麗,鄭陸,王明燕,等. 運動生理學課堂理論和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3, 19(1):95-96.
[3]楊錫讓. 運動生理學學科現狀與進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 27(9):1153-1158.
[4]趙亮,畢小晶. 普通高校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現狀與改革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8, 25(7):44-47.
[5]郭紅,黃玉山,郭浙斌,等. 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 31(2):223-225.

School of Movement Basic Science,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摘要:為探索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及規律,提高教學成效,使其更好的為同學運動實踐應用及未來發展服務。本文對山東省部分高校體育院系2010-2014學年在校生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兩門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成績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卷面成績處于優良的人數較少,而卷面成績不及格的同學人數偏多,由此導致部分同學對這兩門課形成了“畏學”或“厭學”情緒。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對導致目前該現狀的可能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進行教改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運動人體科學;基礎課;成績分析;教學改革
Abstract: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attern of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make it better serve students’ sports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aper conducts sampling survey on scores of students who took the two basic courses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namely sports anatomy and sports physiology from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0 to 2014 in some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s in Shandong. Results discover t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getting excellent results is small, while that of failed is large. This has caused some students to form the feeling of ‘fear’ and ‘weariness’ toward the two courses. In face of such problem, the paper analyzes possible reasons that leads to such situation and discusses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conduct teaching reform on such basis.
Key words:human movement science; basic course; score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04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1-0007-3
作者簡介:沙繼斌(1974-),男,山東章丘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13L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