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偉
摘要:當今時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建設的一條主線。而實現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基本的生態環境要素。作為生態載體,如果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那么各種生態系統類型、面積以及分布的變化必將也會被引發。
關鍵詞:土地規劃;生態建設;關系;協調
一、研究土地規劃和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意義
土地是重要的物質資源。在全球環境變化中,土地利用的變化和生態的構建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生態規劃,即在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的指導下,應用多種手段如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對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進行辨識、模擬和設計,進而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度,對于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開展探討和改善,以促進人與環境的關系有持續、協調的發展。
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國際化以及市場化的飛速發展階段,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優化無疑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實現生態環境的建設,土地資源的合理和可持續利用極其重要。土地利用規劃要更加注重生態安全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要加快建立土地資源節約和環境的友好型社會。
落實和諧發展理念、尋求建立生態安全條件的土地利用規劃模式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同時,為了大弧度的調整土地利用的空間布局,要不斷創新和開發與之協調的理論基礎以及管理機制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國的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才能從整體上向著安全的方向轉移,我國土地利用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方面的綜合效益也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是基礎。目前,遼寧省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研究土地規劃利用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設對遼寧省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如何做好土地規劃和生態建設的關系協調
在國家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中,作為一種優化配置的土地資源手段,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是有效途徑之一。土地利用規劃即對一定區域的土地利用進行超前計劃與安排。這種計劃和安排是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特征為依據的。土地利用規劃即對土地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進行合理分配,對土地利用進行協調組織。
為了實現土地的合理規劃與利用,實現經濟發展,必須做好如下工作:
(一)實施差別化土地整治,保護生態型基礎用地,構建生態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推進土地整治,要構建區域土地生態安全格局,強化生態核心區建設,以實現對自然山水格局的保護和恢復,進而實現對土地生態系統整體性的維護。換而言之,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不僅要基于現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城鄉空間布局的基礎,從數量和質量上確保生產、建設和生態用地區域功能定位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的滿足,還應積極拓寬區域生態安全過程及其問題的分析評價,也就是說,要通過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例如對城市邊緣區的土地利用。城市邊緣區除了要具備糧食、蔬菜的生產功能,還要增加地表水入滲、防治地面沉降、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實現雨洪的良好管理以及為居民休閑娛樂提供生態景觀服務等。具體來說,就是在土地整治戰略規劃中,不應該止步于能整理出多少耕地或建設用地,而應該在考慮進行土地規劃的生態建設時,還應制定出科學的措施以應對水土污染控制、水土保持以及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這樣才便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網絡格局,做好鄉村休閑和游憩網絡等專題規劃,管理極端氣候,實現防災避險,推進城鄉一體化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在土地規劃中,要提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間策略和土地整治任務,實施差別化的土地整治,以增強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其區域競爭力。
在進行土地規劃時,還要根據不同區域及其社會經濟的發展確定土地利用的總體戰略,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為此,在開展土地規劃時,應針對區域總體戰略,適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結合地域生態環境問題,實施差別化土地整治。比如針對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二)鞏固生態退耕成果,加大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加強退化土地防治。
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以及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中,我國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破壞的代價,并且產生了一系列非常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諸如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景觀被破碎化。土壤污染、水環境污染使得生物多樣性出現了下降。因此,對土地搞生態建設,如果還沒有弄清當地的資源狀況以及環境承載力,不適宜盲目采用集約化方式對其高強度建設。否則生態建設不但不能如預期那樣產生積極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會變成生態災難。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陜北清澗縣曾經人工造林 40 余萬株,及至到了現在僅僅存活100 余株,這些成果被群眾戲稱為“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針對這種生態環境惡化的土地利用現狀,在開展生態建設,進行土地規劃應注重整治土地利用。首先應對區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成因開展系統分析和診斷。然后,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修復活動,如水土污染生態修復,退化和廢棄土地生態修復與改造等。
在進行土地系統整治時,可綜合利用多種土壤污染修復技術,按土壤污染物的種類和程度,開展工業區以及廢棄地的土壤污染修復。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針對多個國家的土壤利用情況作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耕作制度、肥料施用以及農田管理等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影響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變化。在1982到1984短短兩年間,不適當的農業生產活動就致使每公頃的土壤平均損失掉了22kg的氮素、2.6kg的磷以及15kg的鉀。而個別國家的情況甚至更加嚴重。有學者結合全氮、有機質等七個養分因子對河南開封城鄉開展研究。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質量也不同,大致表現為:菜地>水澆地>水田>園地>旱地。因此,對于已經遭到污染以及正待修復的土地,要實現生態用地控制指標,進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此外,要加強多功能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以有效防控土壤污染。同時,為了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建設,要積極維護水系的自然穩定形態。要加強水系和河道的整治力度,也要積極修復河道的疏通。還要加強河流、湖泊等水源敏感區以及涵養公益林的建設。
(三)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嚴格基本農田的土地利用規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在生態規劃土地中,要優化基本農田的多功能布局,積極提升耕地的生態景觀功能。對于生態脆弱區,要積極提升耕地生態功能。要積極推進農用地整治,強化農田的景觀、生態以及休閑功能。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基礎上,要加強農田防護以及生態環境建設。
在理論認識上,各要素會自動有機整合,出現一些新的功能,有時會形成整體功能,因此,在土地的生態建設中,要積極提高土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保持高水平的土地生產力。因此,要展開農業景觀尺度上的研究,轉變傳統的農用地生產性土地單元尺度,進而積極提升為農業景觀鑲嵌體尺度。要圍繞不同利用方式的耕地,還要把握其周圍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其和周邊片林、樹叢、坑塘等半自然生境要素之間形成有機整合。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在一定程度上,將農業生態景觀服務功能理解為對耕地質量綜合功能的體現。
具體說來,首先應重視對農業景觀層次上的分析評價,如對水土、污染物以及水鹽運動過程、生物遷移的分析。基于源頭控制,再結合水、土、氣和生物過程,基于其需要延緩、阻斷、加速以及過濾的特征,要積極優化“田、水、路、林、村”的景觀格局。要控制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以及風蝕。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穩定農業景觀生態系統,還要有彈性的提高并增強生態系統的反饋作用,保持土地生產能力的間接提高及持續。
其次,要加強保護和提升小林地、溪流、坑塘濕地以及灌叢的功能。在進行土地規劃時,在抑制田園景觀的均質化、同質化的蔓延趨勢的同時,要積極構建能夠順應地形和地貌的土地利用格局。還可以根據田塊大小,根據其規模效益及其成本投入的關系,高標準實現基本農田建設。可以優化景觀空間格局,順應地形與地貌,充分利用田塊、溝路林渠以及半自然生境。對于基本農田建設,要實施精細化、生態景觀化。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應避免過度干擾地域景觀格局,防止“耕地大連片,生態健康、連接和格局大破壞”現象的出現。
再次,應大力研究農田防護林體系,研究生態植被配置模式。對于當前樹種單一且鄉土物種比例少的群落配置模式以及農田防護林及片林結構簡單要著力調整,針對比較嚴重的農田防護林和農田生境林地的阻隔現象,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鼓勵發展城鎮集群和產業集聚,重點優化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結構。
此外,在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框架下,要著力推進游憩網絡建設。要重視鄉村和農田的游憩價值,促進游憩核心區建設。
總之,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土地承載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當掠奪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能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之時,就要做好土地規劃和生態建設之間的協調,以盤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產能,為新時期保障發展、保護資源提供重要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曹順愛馮科江華.經濟發達地區徒弟利用生態服務價值評價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2
[2]黃偉.美國現代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國土地科學.2002.12
[3]宇振榮.談土地整治的生態建設功能.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10.23.10:53:09
[4]鄒佳岑.如何搞好土地整理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