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芳 華 蒸
(衢州廣電傳媒集團,浙江 衢州 324000)
?
論電視新聞采訪的真實性構建
黃宏芳華蒸
(衢州廣電傳媒集團,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不斷發展,電視新聞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可是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新聞記者為了賺取受眾的眼球,對新聞中某些細節添油加醋,誤導新聞的方向;有的新聞記捏造新聞或編造新聞的某些細節,特別是一些涉及情感方面的新聞;某些記者幾乎摒棄了新聞的基本原則,用情感渲染代替新聞事實,給整個行業的發展造成了諸多障礙。本文以目前電視新聞采訪的現狀為切入點,分析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并提出構建電視新聞采訪真實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訪;真實性;構建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電視節目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特別是電視新聞類節目,這類節目成功地搭建了一個普通百姓了解國家大事和世界發展形勢變化的平臺,它既有真實性的文本特征,又在大眾化上具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可以將生活原生態和電視化兩種藝術手段相結合。
新聞的本質屬性在于“真實”,一旦失去了真實,再精彩的新聞都會變得毫無價值。目前,我國電視新聞采訪卻陷入了一個怪圈,一些人認為“只要新聞精彩,可以適當地進行編造?!?/p>
(一)過分夸大部分細節
一些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過分地夸大部分細節,這些細節可能是無關緊要的,可是記者為了追求某種效果,將新聞完全導向了與真相相反的另一個方向。例如,在某些地方臺的新聞節目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被強拆的當事人家庭較為困難,就完全背棄了事情的真相,片面地過度夸大了這一情況,一時間激發了受眾群體的強烈反響,甚至一度將不滿的矛頭對準了實施強拆違規建筑的當地政府,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二)情感類新聞節目造假
近幾年,偏向于情感類的新聞節目的真實性一度遭到大眾的質疑,“偽情感故事”等詞匯就是對其不真實性的披露,盡管很多節目努力地標榜自己的真實性,但實際上造假現象還是層出不窮。很多報告曾指出,某市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眾多的巧合、細節過于生動、沖突場面過于激烈等諸多弊病,都讓人覺得并不真實。在某些衛視的新聞節目中,吵架與沖突甚至成了噱頭,過度地展示現場沖突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偏于情感方面的新聞節目中,當事人的痛苦被無限地放大。電視作為一種媒體,要真正公正地深入調查和評定,應該對不良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而不是放大當事人的不幸和痛苦。
造成一些電視新聞采訪不真實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主觀方面也就是人的意識方面,客觀方面是環境方面。
(一)對真實性的認識不深
一些記者沒有對新聞真實的重要性形成一個明確的意識,沒有把新聞的真實性放在一個相對重要的位置上。一些新聞記者由于個人思想認識水平有限,在經濟利益面前,沒有堅持正確的立場,在采訪中獲知了一些當事人的“秘密”,當事人為了不讓這些秘密公之于眾,就用金錢等賄賂記者。在這個過程中,記者選擇了經濟利益,有的記者甚至還向當事人索賄,威脅當事人。
(二)收視率壓力過大
隨著我國電視節目的快速發展,除了央視的新聞頻道全天進行新聞報道之外,央視、各省衛視、各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如雨后春筍一樣逐年增加。激烈的競爭使各電視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一些電視臺“另辟蹊徑”,用“故事性”的新聞賺取受眾的眼球,也有的新聞節目負責人表示“大家都是這么做的,三句真一句假,沒人追究,能吸引受眾就行”。
真實性是新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是維系新聞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為了進一步構建電視新聞采訪的真實性,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深入了解事實
事實是新聞報道與新聞采訪的基礎,因此記者在電視新聞采訪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需要采訪的事實,對有矛盾沖突的事件性采訪要傾聽雙方當事人的聲音,從而使新聞不失偏頗,準確反映客觀情況。新聞采訪是人在采訪,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意識,在采訪的過程中難免會把自己的意識融入新聞中,因此采訪過程中就要求記者盡量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深入了解事實,進行真實客觀的新聞采訪。
(二)善于溝通,注重隱私
在新聞采訪中,采訪的對象大都是普通的民眾,他們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人面對鏡頭與話筒時,情緒較為放松,溝通起來沒有障礙,有些人卻精神較為緊張,甚至難以將一句話完整地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的記者在采訪時要采用多種溝通的方式,盡量引導當事人表達。同時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格外注重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對于受到格外保護的群體在采訪時一定要避免拍攝其面部。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在過于注重收視率的今日,該類節目如果只是從滿足觀眾的窺探欲出發,獵奇式地尋找選題和當事人,不僅與節目初衷背道而馳,于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也沒有益處。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記者素質
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因此新聞能否以最真實的形態表現出來,主要在于記者的采訪與報道。在行業內部,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使記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報道真實的新聞。同時要加強對新聞記者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幫助記者提高辨別和篩選新聞線索的能力,及時刪除那些無效的線索,提高工作效率。
著名新聞研究者方延明說:“新聞事實是主觀對客體的描述,是客觀事實通過記者主觀意識后的結晶體”,新聞要保持其真實性,就要求記者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獲得“一手資料”,這對每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是必須堅持的原則,這也是對新聞工作者最起碼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惠敏.論點視新聞采訪的真實性[J].新聞愛好者,2012 (08):67-68.
[2] 王梟勇.我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4(06):112-114.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41-01
作者簡介:黃宏芳(1979—),女,浙江開化人,本科,記者,從事新聞采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