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七中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李艷
(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七中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摘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在當今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背景下,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習興趣 培養
通過近年來的課改,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被確立,從一定程度上說,影響語文教學質量的“物”的因素解決了,接下來就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學生,而這兩者中的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歸結起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筆者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習興趣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于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象柴,即可點燃,也可搗毀。”正因為如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那么教師如何在課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根據學生實際,恰當地進行討論或教學,培養學生知行統一的興趣
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敢于提問題,發現問題,只不過,少數人能夠回答而已,更多的學生則沒有這種可能,從學生來講,是滿懷熱情舉手,不滿,遺憾放下手;從老師來講,有時看到一片"手林",還真不知抽誰好,久而久之,則沒有舉手,而是在下面七嘴八舌討論不休,有個別調皮蛋也趁此機會講廢話。課堂秩序不好,反而影響教學,針對這種現狀,教師既要保持良好的課堂紀錄,又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思想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則必須給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于是我采取討論式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通過平等坦率的討論,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與教材內容進行對照,達到融會貫通,既實現了學習理論和運用理論的目的,又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受約束,并保持了學生的熱情和課堂熱情和課堂紀律良好。
(二)開展有趣的課外活動,吸引學生掌握知識,端正思想的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自控能力差,為了把學生的這種特點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在充滿樂趣中掌握知識。自覺接受思想教育。例如針對學生中自律能力不強的情況,在課外活動中布置一些同學搜集自律強的榜樣。搞了"自律使人優秀起來"的課堂討論,學生們興趣很濃,通過這次討論會,同學們深深地被周總理、魯迅、邱少云等榜樣感染。為自己的自控力差而羞愧。使學生在活動中懂得了道理,而且適應了青少年學生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符合教育規律。(三)改變考試方法,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加深學生鞏固知識的興趣
有些學生有厭考情緒,教師可以在學生中進行了自擬內容的單元考試嘗試,由老師出題考學生變為由學生自已出題考同學。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興趣中鞏固了所應掌握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出題過程中,學生必須翻遍全書,來回考慮,他會的,等于又復習一遍,不會的,出題考別人。自己首先要做出標準答案,這也就會了。通過這樣的考試方法,學生印象還會特別深,不容易遺忘。
(四)多形式教學引起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愛上語文課的興趣
1.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如可以使用最常用的是設疑。如講授《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時,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我舉例子設問:1+1=?
學生自由發言,之后課件提示:
一把鋸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筆 + 一張紙 = 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個世界…
一個李白+ 一壺酒” = 詩百篇
… …
師語言過渡: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模式,就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如此學生就有了興趣。于是會很快認真默讀課文,課堂秩序緊張而不亂。
2.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
課堂上,教師的情緒狀態,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特別是教師的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感染性等特點。通過教師的表情對學生起著積極地或消極的影響。所以,課堂上教師必須有良好的心境,豐富的情緒,自若的神態,開朗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鳴。如我教《醉翁亭記》一文時,給學生們說:“同學們,你們不是很喜歡春游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是”,“那么咱們今天就跟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到安徽的一個名勝風景—‘醉翁亭’游覽一下?!蓖瑢W們一聽頓時喜笑顏開,心情澎湃。這時我就給學生扮演一場向醉翁亭行進的旅游便在課堂上展開了,如此這堂課同學們仿佛自己不是在上課而是在旅游。從而達到了師生感情的共鳴。這樣師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結合了起來,教師的心與學生的情,教材與學生的心發生了共振共鳴,因而達到了情感交融,扣人心弦的教學氛圍。
3.創設情景,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課堂活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眼、耳、手、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就會使教學信息通過多渠道輸入大腦,使大腦皮層處于積極活躍狀態,一方面能提高感知效果,一方面又能夠防止或消除學生的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耳、眼是學生感知信息的重要器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聽雨看。然而,單靠耳聽眼看還遠遠不夠,還必須發揮手寫,說明功能。同時,還要促使學生的腦子轉動起來,進入最佳思維狀態,加速信息的輸入、編導、
儲存和加工。這樣耳、眼、手、口等各種感官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的興趣性就會提高。例如在教《變色龍》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進行朗讀,通過人物的自我表演,隨機應變,塑造了一個溜須拍馬、諂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就印在學生腦海中了。
4.必須有較生動的語言以激發課堂興趣
語言是教師有效地進行教學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語言分無聲語言和有聲語言兩種,無聲語言就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手勢、眼神、動作、姿態等非言語行為,它具有語言交際和語言表達的功能,人們把它稱之為“態勢語言”,即所謂“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如果教師僅限于有聲語言,呆立講臺,毫無表情的講課,那么教師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表達出來,勢必會造成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 如在講《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當講到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那么個賣牡蠣的就是于勒時,教師可以把菲利普和夫人克拉麗絲的惶恐神態、語言、動作、表情給學生作了示范表演。適時恰當的手勢、眼神、姿態,這些“儀表、手勢、眼神、姿態”就是一種無聲的態勢語言,對學生起著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作用。毛澤東把“以姿勢助說話”列為“十大教授法”之一,就說明了態勢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發揮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和接受者,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門教學的藝術,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