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
?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的思考
□黃厚江
【編者按】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重視的加強,中小學語文課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中小學語文課程逐步加大傳統文化內容及經典作品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2015年已向20多個省區市發行,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范圍、大規模推出標準化傳統文化實驗教材。中小學語文課程受到了來自“國學”的空前影響。由此也產生了各種深刻的反思、建設性的建議、富有成效的做法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
【摘要】現今中小學教育的重點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滲透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責任,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如果通過運動式、行政化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顯然只能適得其反。有關方面花大力氣編寫了一套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效果如何還有待實踐。
必須思考的問題是:
(1)教學時間。目前中小學的教學時間,尤其是中學,安排非常緊張。要開設一個課程,要完成20冊的教學內容,時間問題肯定不是隨便擠一擠就能解決的。那么將現有的哪一項教學內容強退出去騰出教學時間呢?如果在學生已經少得可憐的自主時間上再動腦筋,肯定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課程標準。如果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就要明確它的課程目標,每一學段的教學任務、教學要求和評價方式,教材的編寫要求等一系列問題。教到什么程度,應該怎么教,各年級有什么具體指標,這些關鍵問題不解決就做為課程,就編寫教材,顯然是有點草率的。能不能成為教材,能不能成為課程,都是值得斟酌的。
(3)教師隊伍。這套教材誰來教,誰能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和棘手的問題。如果需要專職教師教,目前似乎沒有這樣的條件,大學似乎還沒有這樣的專業,各學校更沒有這樣的現成教師,至少是時間和數量上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讓其他學科的老師兼教這門學科,估計能勝任的不多,勉強湊數,效果很難保證。
(4)評價方式。簡單說,就是要不要考試,中考、高考要不要體現。如果中考、高考不要體現,即使行政部門明確為考試科目或考查科目,也是形同虛設,學校、家長、學生都不會真正重視。如果中考、高考要單獨作為一門科目,這對中考和高考的整體方案必定帶來很大觸動,更值得好好研究。
我們以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教材,也不在于是不是課程。我個人以為,習總書記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擔憂也是必要的。但他所批評的“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等“去中國化”現象,主要不是教材的問題,而是教學的問題和考試的問題。筆者參加編寫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和高中語文教材都沒有這樣的問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不僅必修安排了一定量的古代詩文閱讀和鑒賞,選修教材中也有《論孟選讀》《史記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和《唐詩宋詞欣賞》等幾門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選修課,而且都是絕大多數學校所選修的。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由于畸形的高考壓力等原因,語文、政治和歷史等學科的教學,嚴重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筆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言文教學要“文字、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五個“文”統一。這一主張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但教學實踐中能夠體現這一主張的情況,恐怕并不理想。很多老師教學文言文就剩下了“文言”,就是“串講”,就是“翻譯”,就是講古代漢語知識,就是為了能翻譯。而很多高考文言文的題目,基本就是考查能否理解和翻譯(直接的或間接的)。于是在很多課堂里,不僅文化不見了,文學和文章也不見了。這樣看來,歷史和政治學科情況也未必比語文更好。
至于語文如何發揮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筆者個人的意見,如果要追求有效,就只能是滲透。有專家認為要調整課本選文篇目及比例,自然有他們的道理,如果發現哪一種教材相關篇目太少,增加一點也未嘗不可,但文化的特點就是“滲透”。事實上,沒有古詩文,我們也可以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安排了古詩文,也可以沒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以為,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所謂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即使教材里有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也應該是用滲透的形式來濡染學生。如果采用說教的方式和學生講傳統文化,恐怕效果也未必如我們所料。倘若我們的相關學科都能夠重視這個任務,都能夠在學科教學中很好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再輔之以豐富的專題性活動,解決這個問題是不難的。如果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能夠結合有關內容開發出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微課程,效果一定會更好。最近兩年,筆者就所帶班級的同學開設了“論語讀人”等經典閱讀的微課程,學生很喜歡,效果很不錯。
至于要不要讓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多地體現在高考中,體現了會不會是“高考的災難”,關鍵看如何體現。倘若用“滲透”的方式適當體現,也許問題并不大。
(組稿:李旭山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04-01
作者簡介:黃厚江,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江蘇省蘇州中學校長助理兼總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