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章
(1遼寧教育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
國外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的典型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
李作章1,2
(1遼寧教育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摘要]推進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對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源共享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外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之間的學分轉換具有三種典型模式:端向模式、嵌套模式和交互模式。為了實現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和認可,我國應形成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習成果認證規則及標準,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學分銀行信息系統。
[關鍵詞]高職學院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典型模式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8
學分轉換譯自英文“Credit Transfer”,也可譯為學分轉移。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是指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過程中,高職學生所修學分能夠被一所簽訂學分轉換協議的四年制大學所承認和轉換。同樣,四年制大學的學生如果想進入高職學院學習,其所修學分也會被該高職學院所承認和轉換。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的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學習本校的課程來獲取相應學分,也可以在簽訂學分轉換協議的合作大學和高職院校中學習學習相關課程,并獲得所需學分。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十分注重通過各種途徑促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間的無縫對接。總結其中的規律和特點,對推進我國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的典型模式
通過文獻分析,本研究歸納出三種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的典型模式,即端向模式、嵌套模式及交互式模式。
(一)端向模式
端向模式要求高職學生必須完成先前本校的學業,才能通過學分轉移進入四年制大學進行學習。在這一模式下,高職學生在兩類教育機構的學習時間不存在重合。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簽訂學分互認和轉換協議,高職學生必須完成高職院校相關課程并獲取規定學分后,才可以進入四年制大學進一步學習,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社區學院和州立大學之間的學分轉換。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學分轉換和互認制度。為促進學生成功地由高中過渡到中學后教育,美國許多州政府參與到學分轉換和互認政策的制定中,形成或指定公共核心課程,并發起制定州層面的銜接協議、全州統一的課程目錄[1]。美國實行教育分權管理,教育的行政權力分屬于各州,各州依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學分轉換政策。雖然各州的學分轉換政策有所差異,但社區學院與四年制大學能否順利實現學分轉換,各州都要遵循三個標準[2]:(1)轉出院校的認證類型;(2)按照銜接協議或轉移協議進行評估;(3)轉出院校和接受院校課程的相似度。社區學院在美國教育體系中不僅承擔著短期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職能,還擔負著另一項重要的功能——轉學教育的職能。美國社區學院的轉學課程都是與四年制大學一二年級兼容的普通課程(核心課程)。美國的社區學院一般會和不同的四年制大學就學分轉換簽訂“轉學課程協議”,明確規定社區學院與四年制大學的哪些課程學分對等、學分互認。如果學生在社區學院順利完成可供轉學的核心課程并達到轉學規定,就可以攜帶所修的學分進入指定大學,免修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美國學生經常在一所社區學院或大學開始學業,然后轉至另一所大學完成學業。社區學院與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和互認的信息是公開的,轉換信息系統(TIS)是目前美國唯一的在線學分互認系統,是一個基于網絡的交互程序。如在威斯康星州,它允許威斯康星州大學體系(UW)和威斯康星州技術學院體系(WYCS)的學生和教師了解任何一個UW和WTCS學校的學分是如何相互轉換的,學生既可以利用TIS查看一門課程的學分轉換結果,也可以查看一個專業所有課程的學分轉換結果。利用WTCS和UW之間超過500個的轉換協議,WTCS的一些具體學位的專業課程學分可以轉換成某一UW學校相同或相似專業的主修課學分。
(二)嵌套模式
在嵌套模式下,高職院校提供的職業資格教育中包含普通學歷教育,學生讀完一年預科課程后就可以轉到合作大學學習本科正規課程。高職院校提供各年級大學先修課程和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在高職學院所修的課程和學分會得到合作大學的承認,轉學的學生可以從第一年、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學起,最后獲得學士學位。在英國,繼續教育學院(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主要招收16至19歲的中學畢業生,同時也為社區和成年人提供職業教育訓練和服務[3]。這既包括職業資格課程,也包括以學術為導向的課程,如高等教育資格(Higher National Diploma ,HND)課程、普通教育高級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A level)課程、基礎學位(Foundation Degrees)課程、大學先修課程以及學士學位課程等[4]。其中,高等教育資格文憑課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職業發展所需的各項技能,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是英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最高級別的資格證書。它要求學生必須全職學習,學制為2年。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工作,或進入合作大學二三年級繼續學習,最后取得學士學位。大學先修課程學習年限為1年,繼續教育學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日后所去大學的專業來選擇自己的學習科目。繼續教育學院開設的學士學位課程與合作大學設置的課程基本一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從第一年、第二年甚至第三年起到合作大學繼續學習,最后獲得學士學位。英國政府遵循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互尊重與平等的治教理念,積極推進高職教育與四年制大學的學分轉換和互認,通過建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NVQ)、制定國家證照架構和高等教育辨識方案(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Recognition Scheme)[5],來打通高職教育與四年制大學之間的通道。英國繼續教育學院的學生,不論是以就業為目的職業教育培訓,還是以升入四年制大學為目的學歷教育,都實行學分制,學生所修學分均可得到合作四年制大學的承認。
(三)交互模式
在交互模式中,學生在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之間存在交叉重合的學習時間,它并不要求高職學生或四年制大學學生在進入合作機構學習前必須完成先前的學業。交互模式還可細分為三類:高職教育在前、本科教育在前和兩者同時進行。在過去幾十年里,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機構(TAFE)與四年制大學間的合作不斷擴大。在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與四年制大學之間,學生要經歷由一種教育形式轉向另一種教育形式的過程;或者是在兩種教育形式中,先注冊學習一種教育形式中的某一課程,而后又注冊學習另一教育形式中某一課程。他們在人生不同階段大多數會經歷這兩種教育形式[6]:大學教育與高職教育,特別是在大齡學生中這兩種教育形式間的轉換更為普遍。具有大學畢業證書或具有大學學習經歷的學生選擇到職業教育機構學習,主要是為了獲得與就業有關的技能;而從大學轉到職業教育機構學習的學生最有可能通過機構間的流動得到具體的職業培訓,獲得具體的操作技能,拓展與工業界的聯系,或為一個職業進行再培訓[7]。20世紀80年代后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國家體系(UNS),目標之一就是提供一個國家框架去增強高職學院與四年制大學間的合作。澳大利亞大學校長委員會委員(AVCC)和澳大利亞董事會委員以及高等教育學院院長們(ACDP)受政府的委托,制定了學分轉換指導準則并獲得政府的認可,并作為高等教育改革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臺。它意味著接受學分轉換指導準則是大學進入統一國家體系的一項必要條件。對于大學來說,接受高職院校學生的自由轉入不再是一個選擇。20世紀9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大學校長委員會(AVCC)學分轉換項目組委會審查并修訂了聯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中的學分轉換準則,大學由此開始拓展非證書的學習和有證書的學習。1995年,澳大利亞學歷資格框架(AQF)創立,它將15種中小學、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學歷資格有機地銜接成一個全國性體系,只要符合要求,學生都可以通過AQF很容易地從一個學歷資格進入下一個學歷資格并進行就業選擇和規劃,也可以繼續到大學深造學習。2003年,澳大利亞各TAFE院校和大學建立起了學分轉換案例庫和學分數據庫;2008年,維多利亞州資格認證管理處在澳大利亞資格認證體系基礎上建立了學分矩陣,在這一矩陣中,學生從高職院校到四年制大學所要選擇的全部課業都會被記錄下來。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將自己學習狀況同未來學位進行對比,了解為完成預期學位哪些學分是可用的,還需要繼續學習哪些科目等等。另外,新南威爾士州TAFE學院西悉尼分校與西悉尼大學緊密合作,共同開發了房屋建筑學士學位課程,實現了文憑課程到學位課程的學分轉換。學生在TAFE學院學習兩年修得規定學分,就可以直接轉入悉尼大學繼續學習房屋建筑高級文憑課程;如要獲得學士學位證書,還可以通過彈性方式在悉尼大學學習修滿規定學分[8]。據統計,在澳大利亞有一半的學生認為流動可以增加就業的機會,44%的人認為為了從事一個不同的職業是進行再培訓的原因。女性明顯比男性更容易因更換職業而轉變她們的學習課程,而男性明顯更可能為滿足當前雇主的要求而入學[9]。這為澳大利亞建立學分轉換制度奠定了現實基礎。
二、對我國的啟示
(一)推進學分轉換是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學分轉換制度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的一種重要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作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大多數高校都把“具備學分認證、轉換、存取等功能的學分銀行系統”作為現代大學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健全學分轉換制度有利于加速全民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學分轉換制度能夠將學習者以前的學習課程和學分加以認定,支持高等職業院校與四年制大學之間、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與學歷教育之間進行學分轉換和課程銜接。第三,學分轉換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和大學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選擇,促進學生在二者之間合理流動,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和服務水平。
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通過政策引領,促進高職院校和大學間實現學分轉換。2005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指出:“學生可以根據校際協議跨校修讀課程。在他校修讀的課程成績(學分)由本校審核后予以承認。”200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鼓勵高等學校之間的跨校選修課程機制,加強高等學校之間學分互認等,使學生享受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并逐步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機制穩定化、常規化”。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開展高校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試點工作”。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提及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指出:“要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轉換認定制度”。這些政策的實施和頒布為我國建立和完善學分互換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隨著這些政策和頒布和推進,國內一些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就學分轉換進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到學習年限、課程設置、管理體系、學分標準以及學分制實施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之間很難達到真正意義的學分互認與轉換。
(二)推進我國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學分轉換的建議
學分轉換在發達國家早已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學分轉換模式。這對于我國構建現代化的學分轉換和互認制度,制定和協調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間的學分互認與轉換標準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要積極借鑒國外經驗,根據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和兩類高等教育機構的實際情況,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學分轉換模式。
1.形成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體系
學分轉換和認可是在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理念指導下形成的一種橫向跨越多種教育類型、縱向銜接多層次教育級別的管理制度。它將過去的院校式的定量管理轉變為以學生個人為主體的變量管理,高校生源和學制趨向于多元化發展。這里的突破點在于徹底改變校際間的壁壘,尤其是低層次向高層次流動的障礙。但這勢必造成不同部門與不同機構間的利益相爭和博弈,單純依靠行政力量還不足以形成協調和規范的局面。在美國,高職院校與四年制大學的學分轉換主要是由州一級政府制定宏觀性的指導政策和學分轉換標準框架,社區學院和四年制大學自主簽訂學分轉換協議來實現。而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則主要是基于AQF和NVQ為核心來建立國家職業資格和學歷教育轉換框架,為高職教育與四年制大學的學分轉換和互認提供參照。只有在統一的學分標準和課程標準規范下,才能使得學分轉換成為可能。我國也應嘗試建立全國職業資格證書框架,從國家制度層面實現各職業資格及學歷的統一性、可比性和透明性,促進各層次各類別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同時,在上位法的引導下,可以考慮制定《學分認證條例》及具體實施細則,以確保學分的互認、積累與兌換具有法律效力,并使認證過程符合合法和公正的原則,從根源上解決學分轉換的瓶頸問題。
2.建立有效的學分管理機制
建立學分轉換和認可制度需要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有效的學分管理機制,實現學分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借鑒國外經驗,首先需要組建完善的專家咨詢和日常運行機制,如建立一套國家、省市、區縣組成的三級運行管理機制。在國家層面,要出臺與學分轉換和認可制度建設相關的細則、標準,并負責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總體開發和維護;在省級層面,應建立一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學分銀行制度執行機構,具體落實各項制度并根據本區域實際情況制定補充辦法,設置專門負責學分轉換和認可的日常管理事務機構,受理學分轉換和認可實施過程中的各項事務。此外,需要建立一個經過授權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學分認證機構。建議設立國家級和省級的學分評估與認證組織,使其作為獨立評估機構,專門從事學分評估與認證事宜,以保證學分轉換和認可的有效運行。
3.建立科學合理的學分認證規則及標準
學分認證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級別確定和每個級別的描述維度。級別確定可以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學后教育的最新分類,將中學后教育劃分成四個類型:普通高等教育(學術型)、普通高等教育(專業型)、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每個級別的描述維度可以從層級關系、結構特點、理論基礎三個角度進行展開。學分認證的具體規則及標準,應在國家和各省相關機構的統籌規劃下,由各類高校、行業、工會和社會第三方專業化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等共同參與并最后確定。建議可以先對一些高職院校和四年制大學的部分專業進行試點,建立相應學分認定規則,取得經驗后再大范圍推廣實行。
4.建設面向全民的學分銀行信息系統
學分轉換和認可制度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交流平臺,開發一套計算機化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以保障學生、終身教育機構及學分銀行間的有效溝通。學分銀行信息系統建設要跟學習成果認證的基準框架、認證標準、學習成果認證試點相配套,以便將終身教育機構的信息,包括學校信息、課程信息、師資信息等加以整合和公開。學分銀行信息系統還需要存儲學習者個人學習檔案,積累學習者學習成果,包括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文化休閑教育等。學習者在學分銀行開戶后,即擁有以身份證號為基本信息的學分銀行賬戶和個人學習檔案,學習者可在學分銀行網站查詢個人學習檔案。學習者可運用個人學習檔案積累學習成果,進行知識能力結構評估并規劃繼續學習,憑學分銀行成績證明申請并實現學分轉換。
參考文獻:
[1]Ignash,J.M.,&Townsend,B.K.Statewide transfer and articulation policies: Current practices and emerging issues[A].B.K.Townsend&S.B.Twombly.Community colleges policy in the future context[C].Westport,CT:Ablex Publishing,2001:173-192.
[2]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 state merit to the community: Transfer and the Publish interest Novemper.2000[EB/OL].http://www.chea.org/pdf/2000-transfer.pdf.
[3]李作章,乞佳.新世紀以來英國繼續教育學院改革動向及其啟示 [J].職業技術教育,2013(4):91.
[4]陳靜.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運行機制及特點 [J].現代教育管理,2014(11):120.
[5]Danielle Colardyn, Jens Bjornavold.Validation of formal,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policy and practices in EU member stat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4(1): 76.
[6]李作章,單春艷.學生轉向:澳大利亞大學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的有效路徑 [J]. 外國教育研究,2011,(7):90.
[7]Harris, R, Sumner, R & Rainey, L.Student traffic: Two -way moveme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R]. Adelaide:NCVER, 2005:15.
[8]李作章.澳大利亞大學與高職“立交橋” 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0):78.
[9]Werner,M C.Issues regarding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Adelaide: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8:6.
(責任編輯:袁海軍)
Typical Patter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Credit Transfer between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our-year University
LI Zuozhang1,2
(1LiaoningEducationInstitute,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2Northe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00,China)
Abstract:Promoting credit transfer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our-year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talents “overpass” and sharing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re have three kinds of typical models of credit transfer between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our-year University: end to model, nested model and the interactive model. In order to achieve credit transfer and recogni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four-year university, China should form strong legal and policy support system, establish scientific reasonable learning outcomes certification rules and standards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redit bank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our-year University; credit transfer; typical pattern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3-0133-05
[作者簡介]李作章(1979—),男,吉林梨樹人,遼寧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課程教學論。
[基金項目]遼寧教育研究院2014年立項課題“國外不同層次、 不同類型高校學分轉換的典型模式研究”(YYB1408)。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