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鋒(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一中學)
淺論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
——以蘇州為例
周銀鋒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一中學)
近十幾年以來,我國古城、古鎮、古村旅游逐漸興起,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追捧。古城、古鎮、古村旅游與環境教育二者關系密切,試圖以蘇州為例,探討如何開發與利用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等。
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
在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眾話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生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將環境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這一舉措為中小學環境教育的主動性,為中小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提供了組織和機制保障,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環境觀念和發展觀念。促使他們從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入手,積極采取行動,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但是我們應該如何著手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資源豐富多樣,應該教什么,應該怎么去教等具體問題并未解決,甚至遠未解決。
古城、古鎮、古村距今已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各家說法不一。比較常用的有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古城鎮、歷史地區等。
1.古城
古城,即古代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是從氏族社會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中國古城數量眾多,我國采取以國家名義公布歷史文化名城加以管理的辦法。截至2015年8月19日,我國目前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27座,還有為數不少的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除此以外,有不少古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
2.古鎮
古鎮又稱名鎮、市鎮等。早期有“以井為市”的說法。在古代,專業從事商業活動的“市”和“曹仕”,逐步形成了這種情況下的市場,進一步發展了市場,形成了一個城市。
3.古村
古村落,也以廣義上的名字稱,在廣義上,指的是“古民居建筑有保留的社會”;它涵蓋了經過多年的滄桑繼續和演繹,古民居建筑遺產仍為現代人繼續和生活。從更深的角度看,是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宗族觀念的融合。
4.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
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是指不同級別不同功能的古代建筑群落的典型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生活習俗、民間藝術及民俗風情等。中國幅員遼闊,古城鎮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化,區域差異明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古城、古鎮、古村,眾多學者根據它們的特點開展了多方位多類型的研究,這些豐富璀璨的研究成果,為開展這一課程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支持。
第比利斯會議提到:“環境教育應緊扣于教育與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開展活動。”以江蘇省蘇州市為例,這里的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具有明顯的開發優勢與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極其豐富而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文化歷史資源等。
不同類型的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包括自然景觀資源、文化歷史資源及社會發展資源等。自然景觀資源包括水域景觀、植被景觀、地形地貌景觀等。文化歷史資源包括文物古跡、古城街巷、地名典故、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社會職業文化與社會階層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等。
以蘇州為例,其古城、古鎮、古村的環境教育資源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次分明的植被景觀
蘇州位于北緯30°左右,這里氣候具有一定的過渡性,自然帶為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灌木主要是女貞、紅橙木、杜鵑、石楠等。通過合理配置和人工修剪形成了層次分明、獨具特色的植物景觀。
2.獨特的水系與水域景觀
肇始于蘇州段的京杭大運河,從郊外流入蘇州城區后,于唐宋之間就形成了三橫四縱的網狀水系格局,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城外、城內水系通過環古城河互聯互通,至今仍在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古城、古鎮、古村環境教育課程資源只有經過開發,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目前,以蘇州為代表的廣大中小學對于這一類環境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尚未展開,一方面是課程資源意識薄弱,另一方面,具體的地方特色課程資源開發機制尚未建立,其結果是對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目前,國內不少學者對環境教育的概念內涵、目標及途徑等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探討,主要采用現實的角度和理性的思辨展開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對西方環境教育的引進與詮釋方面,理論與實踐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現今國內針對古城鎮的環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尚處于空白狀態,要更好地實現古城鎮環境教育,還需擴展時空,由課堂走出課外、學校走向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調查、課外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此外,對于古城鎮環境教育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等還有待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全方位探索。
[1]樊樹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1.
[2]鄧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鎮[M].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 (3).
[3]李海平.江南市鎮旅游文化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05.
[4]馮淑華.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