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橋
(江蘇省沭陽縣萬匹中心小學 江蘇沐陽 223600)
淺析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石作用
馮中橋
(江蘇省沭陽縣萬匹中心小學 江蘇沐陽 223600)
小學語文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語言、認知等基本技能的訓練上,同時它也擔負了道德與審美的教育作用,因此,做好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工作,可為每一個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 教育 基石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必須終身學習。小學階段教育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它是一項奠基工程,具有導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礎的教育之一。而小學語文則是重中之重,基礎之基礎。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本前提,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對小學語文教育有更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以便在教育教學中形成更準確的判斷,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語言文字最佳學習的時期是孩童時期。在當今的世界上,語言都是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不僅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或一種交際工具。一方面,語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個民族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著于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展,因而,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積淀。要培養繼承、傳播并發揚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無疑要從教他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開始,而語言的發展又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因而,小學語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別的重要,要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特別是過好語言文字關,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石。[1]
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上有著優越條件。人的一切有思維的活動都是以語言為基礎的,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是由語言來敘述、表達的;后期學習的語言材料都是創造者的智力成果,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智力開發的過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工具,更重要的是為了發展“人”本身。為掌握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技能創造了條件。
認知作用,即通過語文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人生。初步地認識社會是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這一時期的語文教育可以用對社會、人生的反映和認識,為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爾基在童年時代就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對他日后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有著重大意義。他在《我怎樣學習》中深有體會地說:“每一本書就像階梯的一小級,每攀登一級,我就愈脫離動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達對于這種生活的渴望。”“我愈讀得多,書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對我變得更加光輝,更加美麗。”語文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維的特點,幫助他們認識廣闊的世界。如郭風的散文詩里的蒲公英、油菜花……都散發著春草的氣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風筆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會激起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愛和對科學的熱愛。
美,是人類在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神秘的宇宙世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美無處不在,無時不被創造和產生著。我國教育方針曾一度規定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美育教育作為人的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到了與德、智、體并列的地位。小學語文課程不僅應依循美的規律,使作品充滿各種形態的美,而且由于是為孩子而創作的,所以更應該強調人文藝術的美。用小學語文課程來培養孩子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話《野天鵝》中的艾麗莎,不僅長得美,而且還有一顆純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過程中,她忍辱負重,經受了種種考驗,從始至終地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這種感人的行為極其充分地展示了艾麗莎的堅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無數不同膚色的小讀者。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加強小學語文教育是完善小學德育內容、充實小學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小學階段的德育內容是:開展熱愛學習、立志成才教育,開展孝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教育,開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開展熱愛勞動和愛護環境教育,開展尊重國旗、國徽,熱愛祖國文化的愛祖國教育,開展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從小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來看,教育部確定的六個方面的教育內容,是從宏觀上對小學階段德育內容的規定,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加以細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這些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并且更為具體化、直觀化。同時,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一部分內容,雖然不屬于小學階段德育內容的范疇,但可以對小學生的德育起到強化作用。因此,加強小學語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學德育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練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并對學生潛力和創造力起著導向、動力作用,可推進語文教學工作,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語文學科有著極強的人文性,而這些人文性因素則能糾正物質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與科學性相互補充,使人類社會得到均衡發展、持續發展、協調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學教育是為高一級學校的教育作鋪石墊路的準備教育,因此,我們更應把基礎教育搞好,然而,小學語文教育正是這基礎中的基礎。當前正是一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全新世紀,在這個新時代的教學空間里,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動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健康的發展。對此,新的教育語文教育除要培養學生的識字、認知等基本能力之外,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當前語文教育的任務,也是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最好體現。
[1]羅宗佑.試論小學教育改革[J].大眾商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