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倩儀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
初中生英語課程學習主動性的影響因素和培養
洪倩儀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
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一個學生是否高效地自主學習并從中獲得樂趣。初中生學習主動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要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就要從多方面去著手。為了讓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從主動性學習的影響因素去分析,并通過這些因素找到培養主動性的方法。
主動性學習;英語教學;影響因素;培養方法
主動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后提出的有別于傳統學習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了學習是學生的自主性行為。擁有較高學習主動性的學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從而自覺接觸學習內容,拓展知識面;反之,學習就會變成填鴨式的被動接受,一旦失去外力監督,學生將很難堅持下去。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應通過培養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來鼓勵學生從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方面學習探究,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將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減輕負擔,同時也為學生的學業減輕壓力,讓學生在和諧且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享受知識帶來的成就感與樂趣。
然而,在教學實踐當中,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強人意。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尤其是初二階段。知識的廣度和思維能力的強度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學生在生理上處于叛逆時期,不喜循規蹈矩,會逆著教師的要求行事。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往往會遇到一些阻礙。
本文將從三個部分來論述主動性學習的影響因素和培養方法。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義、目的和本文結構;第二部分是分析主動性學習的影響因素;第三部分是根據以上的影響因素找出相對應的培養方法。
1.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主動性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習慣好的學生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養成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去克服。如,在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需要記憶大量的音標和單詞,對在小學并沒有接觸太多的學生來說是相當困難的。然而,習慣好的學生在這時便表現出了極高的主動性,他們會習慣性地思考,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直至最終完成任務。而習慣差的學生則表現為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直接放棄任務,在英語學習方面就表現在遇到長單詞就放棄背誦,遇到超過自己現有能力之外的事情,比如口語對話、默寫等,就放棄努力和嘗試。
2.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讓英語學習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動機強的學生有更加強烈的欲望去學好英語,因此也會下更多功夫。筆者曾對本班學生做過訪談調查。調查中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各有不同。有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性較強,是為了自身發展以及為將來創造留學的機會,或者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上理想的高中,
1.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與興趣
學習情緒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影響,擁有積極情緒的學生往往更能建立起對英語學習的信心。但是有一部分初中生因為基礎或者記憶力等原因跟不上別人的步伐,最終失去對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喪失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如果能通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將有助于推動學習主動性。
學習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奠定基礎。初中生自制力相對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如果能通過學習習慣進行約束,讓他們在每天規定的時間內習慣性地去完成任務,如每天早上25分鐘的英語課文朗讀,晚上10分鐘
或者是為了獲得與外國人溝通的能力并且方便接受外國文化,包括閱讀英文報紙、看美劇、瀏覽英文網站、收看英語球賽直播等。這些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較強,興趣濃厚,學習動機也相對較強。而有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體現在父母的意愿上,缺乏老師的監督就難以自覺地完成作業。這些學生往往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接受能力也比較差。
到“我”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趣味。王君老師的高明之處在于,她選擇了文本中非常典型的關鍵句,將這些關鍵句中的“我”刪除,然后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學生對“刪除前”和“刪除后”的句子就有了表達差異上的初步感知,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將這種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教師適時的點撥和總結,為學生指引了方向,讓學生具體而深刻地理解了語言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趣味。
2.變換比較法
變換比較法是指將原句中一個或幾個詞換成另外的詞,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語言之精妙,更深刻地體會情感。
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時,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感悟濟南冬天的溫晴暖和的特點,出示一組對比句子,請學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躺著些雪。
學生在這兩組語言的品味比較中,很快讀出原文“臥”字,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濟南冬天暖和安適以及惹人喜愛的特點,而改文只是在客觀敘述。其實,這和古人說的推敲是一個道理。這種變換比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遣詞造句的精妙,更好地體會出作者的情感。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在酒店,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的,“他是用手走來的”,“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此處的“走”字看似尋常普通,學生在閱讀中很可能會讓它輕易滑過去。但教師解讀文本時就應在“走”字上下功夫,因為此刻孔乙己的確是被打折了腿,照理說他是根本無法“走”的了,為什么魯迅先生不用“爬”字呢?引導學生對比爭議此處“走”與“爬”的區別,理解魯迅先生的意圖。
一個看似尋常的詞語,在教師的引導下,用變換比較法來品味,便顯現出其深刻的意蘊了。原來,“爬”是四足著地,完全是動物的行為,而且,“爬”時頭是低下的,腰桿是彎著的,整個姿態是低人一等的。而“走”則不同,直著腰桿,抬著頭,這才是人該有的姿態,才有人的尊嚴,落魄至極的孔乙己還想保留有一丁點讀書人的尊嚴。作者以一“走”字,而且一再強調孔乙己是這樣“走”的??梢姡溟g蘊蓄著作者多么深廣的憂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為“爬”,可現實中他確確實實淪為了四足爬行的“動物”,似“走”實“爬”,這種矛盾而復雜的心態從兩個“走”字中充分流露出來。這是孔乙己悲劇的必然結果,更是作品振聾發聵的力量之所在!
當然,語言品味中增、刪、移、換等方法的區分并不是十分明晰的,運用也不是孤立和單一的,有時幾種方法綜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孫紹振教授說過,目前語文教學的作品解讀要避免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與現實的統一中團團轉,就要把單調機械的分析方法轉化為“還原”“比較”等可操作的方法。品味語言是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品味語言的方法和途徑很多,閱讀教學中需要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方能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玩味語言的樂趣,學習和吸收語言養分,形成初步的語言鑒賞能力。有語言品味的課堂才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
·編輯 孫玲娟
3.學習環境
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所在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父母的行為表現直接影響了未成年人的成長。學生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表率,學習他們的行為。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幸福,更有勇氣面對困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學校環境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看到周圍的同學在認真努力地學習英語,那么喜歡從眾的初中生便會嘗試向大多數人看齊,融入集體當中和他們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同樣,學生接觸的社會生活中的英語,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需求。
4.學習情緒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任何情緒都會直接對學習主動性產生影響。擁有積極的情緒對學習具有促進和激勵功能。具體表現為虛心向老師請教問題,友好地與同學相處,建立學習團隊一起探討學業問題,樂觀地調節焦慮緊張。他們往往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積極,用愉悅的心情接受新知識的洗禮,不把作業當成是負擔,呈現較高的主動性。反之,擁有不良情緒的學生往往處理不好師生關系,無法接受布置的作業,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面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不思進取、被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