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玲(湖南省衡陽市第二十六中學)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曾華玲
(湖南省衡陽市第二十六中學)
【學情分析】
1.學生對長篇新聞的結構把握不太準確。
2.學生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不完全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能力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關注中國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員的敬業、誠信,學習航天人的執著、拼搏、奉獻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1.體會本新聞的寫作特色:標題的雙重含義,背景材料占主體地位,首尾圓合型結構。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方法】
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課型】
導讀課、合作討論課。
【教學過程】
(展示PPT 1,上課!同學們好,請坐!請看大屏幕。播放視頻“神五飛天”)
PPT 2,2003年10月15日9時9分50秒,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順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楊利偉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但大家可曾想到,這偉大夢想終于成真的背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揮灑了多少智慧與汗水,付出了多少犧牲與奉獻……今天讓我們走進《飛向太空的航程》來了解這段艱辛而輝煌的歷程。
(出示幻燈片三)飛天夢之一龍在九天我們的飛天夢做了幾千年,那是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產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燈片四)飛天夢之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讓飛天夢具有浪漫色彩,更引發了后人無數的幻想。
(出示幻燈片五)飛天夢之三敦煌飛天甘肅敦煌地區的大量的飛天形象,是飛天夢走向現實的一種體現。
(出示幻燈片六)飛天夢之四萬戶飛天六百多年前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1.(出示幻燈片七)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反映最真實最簡明的內容。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思考:
你能從本則新聞的標題中看出什么?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虛實):
其一,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
其二,喻指中國飛天夢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成功這一探索過程。
2.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導語(1-3):點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明“神五”發射時間、地點、意義。(描述式+評論式)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現實—歷史—現實
首尾圓合型結構,本文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銜接自然,渾然一體,讓人印象深刻。
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和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主觀評價)組成;而主體部分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主體部分寫的是什么呢?(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概括一下。)
3.篩選信息。
課文主體部分按照怎樣的順序回顧了中國航天發展史的重大事件?有哪些重大事件?
明確:時間順序。
《飛向太空的航程》的主體部分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過渡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4.作者用了這么多精確的表示時間的數字,仿佛模擬了不同的社會角色,有組織者、決策者,更有服從者和執行者,使參與人員的社會適應性得到了錘煉,更有利于發現和培養后備人才,促進排球運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啟動和推廣9人制排球活動能夠改變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難操作性,實現了“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地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3)創編排球操
排球操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活潑歡快,是課間活動時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體育教師的精心設計、編排,可以在不受場地限制的情況下,進行熱身踏板、轉體傳遞的練習,難度適中、銜接順暢,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排球操通過整齊劃一的動作、干脆有力的配合,展現出青少年特有的自信、青春、陽光、活力的精神面貌,可以將排球操普及推廣到各個班級,或調整課間操一成不變的模式間隔交替進行,并作為一個特殊項目參加校運動會的比賽。
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豐富了我校寄宿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了特色辦學的風尚。排球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對學校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推進學生素質教育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在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大膽創新,不斷提高,將排球特色發展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學習相結合,互相促進,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教學質量,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1]于國濤,楊春芳.完善排球校本課程,提升特色文化內涵[J].當代體育科技,2015(6):97-98.
[2]李木春,王燕玲.體育學科的校本課程開發[J].中國教育學刊,2008(9):37-40.
[3]駱冰,王紅英.9人制排球納入中學體育“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4):92-94.
[4]郭敏剛.我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現實審視與路徑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張衛平,羅國軍.對當前農村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調查:以株洲市部分農村學校為例[J].教師,2010(2):117-118.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