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清(泉州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探討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研的一些新思路
蘇月清
(泉州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新課程強調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中學歷史課也不例外,它采取模塊教學,注重人性化、生活化、綜合化,強調思維、感情和行為方式的培養,以全新理念和思路,培養全新的未來人才。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新理念、新的方法和手段、新的教學模式和策略、新的課程資源亟待建立和形成,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面對全新的課程,有可能使我們廣大歷史課教師無所適從。這個時候,教研員應主動出擊,做好培訓、示范、交流、研討、對話、反思、實踐等教研活動。中學歷史教研員應該如何尋找教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創造出教研工作新的局面、新的水平呢?
作為指導一個地區的中學歷史教研員,僅僅是編幾套題、發一發通知、組織一下論文和教學比賽、到學校聽課等等,這種教研模式是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面對中學歷史新課程,我們必須做到:
第一,教研員要由原來教研活動單一的組織者,成為歷史課的研究者,實現由自上而下的單一教研渠道向快捷多向互動的教研模式轉變。
第二,把對話、交流、互動的機制引入中學歷史教研工作,放棄過去居高臨下、“我講你聽”的單一模式,讓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感悟新課程,并積極主動地實踐,為達到歷史課教學目標而努力。
第三,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教而優則研,長期以來,中學歷史教研員大多曾是教學上的能手,他們教學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基本上屬于經驗的范疇,尚未經過實驗研究、科學論證的過程。如果我們的教研員以這種“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和水平去指導一個地區的教育教學工作,那就很難擺脫不全、不細、不深甚至誤導的境地。因此,新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研員要重點進行研究工作,要做研究型的教研員。
1.改變教學指導者為教學合作者,使之成為一個相互聯動的共同體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研員與教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關系,彼此之間緊密配合,發揮各自所長,以一種生動、活潑而富有成效的形式和方法,共同面對并解決歷史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共同探討新課程教學的規律性。這樣,既促進了教師新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教研員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2.改變單純研究為研究與教學并舉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研必須以教學為基礎,沒有教學的教研是“空中樓閣”。教研與教學相脫節,不能相互貫通、相互融合并使之相互促進、共同成長,這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一種痼疾。絕大多數教研員過去都曾是教學上的能手,但從事教研工作以后,就基本上脫離了教學,再加上中學歷史教材變動頻繁,課程教學改革任務艱巨,幾個回合一來,過去得心應手的教學技藝已變得陳舊和生疏,曾經叱咤教壇的能手幾年或十多年下來,已變成手不能拿槍、腳不能騎馬的“八旗子弟”,這豈不可悲可嘆!如今歷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新課程已逐漸在全國各地學校實施,其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內容、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施過程中所產生各種問題,新課程所必需的資源、信息、案例……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全新、高效的教研工作新模式來一一解決。就必然要求歷史教研員要具備符合新課程要求的素質和綜合能力。如我區的中學教研員要全部到中學去兼課,在教學中,既了解教材在教學中實施的情況,學生對教師所教知識掌握情況,又能與一線教師多交流、多接觸,實現教研與教學的互動。
因此,中學歷史教研員必須“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左右開弓、上下聯通,做一個能講會練、能文能武的綜合、全面的新型教研員,與廣大歷史教師一起,將本學科的教學推向一個輝煌的未來。
3.改變單一的教研為多渠道的教研,積極探索網絡教研,搭建教研員與一線教師互動交流的平臺
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教研員常常以“專家”“領導者”的身份出現,是凌駕于教師之上的指手畫腳的說教者,教師只是帶上筆記本被動地聽從說教的記錄者。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研,強調教師是主體,教研員要同一線教師建立相互學習、平等對話、合作研究、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這就要求教研員必須深入教學一線和教師打成一片,隨時了解教師的困惑和問題,引導、啟發教師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與教師一道去探討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教研方式,建立多渠道的教研方式,如網絡教研,就是利用互聯網,設置本學科專門網頁,在網頁中設有各種專題欄目,如論壇模塊、答疑天地、BBS留言板等,廣大教師和教研員可以任意上網瀏覽最新理論、最新觀點;可以在線交流研討課堂教學,高中課改剛實施,很多教師上課感到困惑,無從下手,我們就充分利用在線交流,鼓勵教師把他們在教學中采用的好方法分享出來,供大家借鑒,集思廣益,效果顯著,如岳麓版必修1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有的老師就建議上課把課后活動探究的甲骨文教學貫穿于上課當中,既生動、形象,學生所掌握知識又牢固。還可以展示個人研究成果;播放優秀課例等。內容豐富、方便快捷、高效靈活、雙向互動的教研活動形式,及時為學校、教師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幫助,解決了基層廣大教師外出學習培訓機會少,對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又急需的矛盾。開通網絡教研,可以使廣大教師直接與教研員或學術專家進行交流研討,讓教研更貼近教師,更貼近學生,使問題得以盡快解決,促進了教研員、教師專業成長。
4.改變封閉式的教研為開放式的教研,加強校際聯合,名校示范,形成合作雙贏
高中歷史課采取模塊教學,內容不是按照學科年代體系的順序來編寫而是在學科知識和方法基礎上進行了跨學科的整合,內容的許多要求是開放性和過程性的,這就為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這“廣闊的空間”在新課程實施的起始階段,是事實上的一種空白,急需豐富有效、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去填補,如果依靠過去以校為主的封閉式的教研活動,已經不能適應,因此歷史教研員要改變教研方式,搭建校際之間合作交流的平臺。一方面能夠發揮歷史教育資源優勢學校的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一些資源缺乏,弱勢學校開展歷史教育工作中的困難。學校間合作可以是“強弱聯合”,也可以是“城鄉聯合”,還可以是跨學段聯合,如某初中校與某示范高中組成聯合體。在合作的形式上可采取教學互訪(名校派名師去現場輔導、做課或專題講座等,“弱”校也可以派骨干教師到名校連續聽課、學習)、專題合作、同伴結對、課例研究等多層次的教研活動,既鍛煉了名校教師,也促進了相對薄弱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實現了合作雙贏的目的。
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歷史教研必須具備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重建教研新模式,才能使之具有生機和活力,開創中學歷史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