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民族大道中段小學(530022)曾祈佳
淺談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
廣西南寧市民族大道中段小學(530022)曾祈佳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與所謂的大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如大師般要求自己,像大師般登臺“演出”,給學生豐盛的精神盛宴,使課堂成為吸引學生的地方,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明顯。
大師構建有效課堂方法鮮活豐滿吸引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既是對藝術大師的高度評價,也是對藝術大師練功歷程最好的概括。我們驚嘆于藝術大師在臺上的精彩表演時,常忽略了他們在臺下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作為一名教師,何嘗不是站在講臺上為學生表演?又何曾不是為了給學生展示一堂精彩的課而付出諸多的努力?那么,既然同為登臺,教師更應像大師般要求自己,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
何謂大師?《辭海》解釋:“‘大師’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景仰的學者或藝術家。大,顯其宏博,世人難及;師,顯其杰出,足可為世人師。”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者,不是因為有大樓的緣故,而是因為其中有大師的緣故。”可見,“大師”這樣的一個稱呼讓人敬仰。試想,教師也作為“師”,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像大師般登臺“演出”,那么課堂猶如舞臺,每一堂課都將會是一場精彩的表演,使課堂成為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地方。
那么,教師要如何像大師般登臺,展示精彩的課堂呢?
有的人會說,創意不就是廣告人的事兒嗎?那就錯了,創意是不分行業的,每個境界都需要有創意,尤其是作為培養祖國花朵的教師,更應該是具有創意的第一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在群文閱讀教學時,由于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與日常所教授的課題存在較大的區別,課堂講授的容量也較大,但教學模式如出一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就要給這節課尋找與眾不同的創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入課堂。于是,我大膽地從課外借用了一部已拍成電影的有趣的《導盲犬小Q》作為導入,一開始上課便播放其中剪好的精彩的電影片段,讓開課頗具創意。由于學生對電影的導入非常感興趣,所以一下子被精彩的情節吸引住了。同時,這樣的導入讓我在學生的心中鋪墊了一個形象:這是一個時尚的教師。現在的學生接觸的新事物較多,對他們來說,一個時尚感十足的教師能讓他們心生敬佩,從而被這個教師引入到課堂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課堂才能更容易達到教學效果。
創意,想發掘并不難,難就難在教師本身必須要與時代接軌,眼睛不只要看到教科書、教學用書,而應讓時代的新名詞、新事物融入課堂之中。如現代的教學一體機為創意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條件,將手機APP、手機與教學一體機連接,在教學時即時拍下學生閱讀、書寫等鏡頭,讓學生學得更快樂、更有效。
只要用心,創意無處不在。有了創意,課堂上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新的氣息。教師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教學理念,讓新的理念在課堂中展現。同時,教師要開發利用多元化的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現在的網絡、電子書、PPT等為課堂增添了不少亮麗的色彩,可以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學習之中。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個單元,主要以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來構成單元主題。在教學時,我摒棄以往單篇課文的上課模式,利用現代化的資源形成一節群文閱讀課,使這節課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學生的信息量可以更大了。在構建群文閱讀課時,教師還可以選取最能體現人物形象的篇章給學生閱讀,配合其中所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的片段給他們欣賞,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只要教師多一份心思,多一份準備,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課堂教學必會豐富而精彩。
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是的,一節好課也如此。只有做好了前面的準備,再細細地理出教學詳案,關注每一個細節的設計,才能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如課堂提問,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或是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以問題來貫穿教學的整個流程。此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回答問題進行多種預設,這樣課堂才能夠獲得好的效果,也才能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個性,真正做到尊重學生。
課堂小結是課堂重要的細節之一。課堂的小結有時只是教師的幾句話語,但其卻能夠給整堂課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效的課堂小結是對整節課教學知識的回顧與記憶,教師講授的方法使用的再現,更是對不同教學環節的清晰區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有效的課堂小結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授教群文閱讀課為例,類似群文閱讀的課型形式大同小異,要想讓課堂與眾不同,在細節上就要推陳出新。如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共享閱讀,體會人與動物的情感世界》群文閱讀課時,設計了四個“闖關”環節,摒棄常規的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學生每成功闖一關就交給他們一個闖關秘籍。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整節課取得較好的效果。
所以,大師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師的成功基于關注細節,做好每一個細節。難道教師不也是同一個道理?
如果在一節課中學生完全沒有學習到任何的知識,這是一堂好課嗎?正所謂“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效果是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學的效果好,說明學生學得到位,教師的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作為教師,想要像大師般,就需要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學生,力求學生學有所獲,輕松、愉快地學習。
曾聽過一名青年教師的一節公開課,該教師的教學語言流暢,極富感情,教學環節的設計清晰明確,學生在課堂上似乎聽得十分認真,但疑惑的是,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卻答非所問。這說明教師沒有能夠發揮教學機智,將學生引導回歸到課堂的主線上,而是讓其坐下后,繼續講授原已備好的教案。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缺乏關注,學生又如何能學到知識?又談何教學效果?艾濱浩斯在《論記憶》中說過:“保持和復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心理活動中第一次出現時的注意和興趣強度。”因此,當學生第一次回答不正確時,教師就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認識,改變其想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本節課的主題。
可見,要想像大師般有著讓人過目不忘的技能,教師還需要多一項更為實際的技能,及時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根據學生的接受度,適當地調整教學方式,讓教學真正落到實處,真正取得切實有效的課堂效果,真正做到如盧梭所說的“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因此,要想像真正的大師般,在舞臺上及時關注觀眾的反映,教師只有時刻關注自己的學生,才能獲得有效的課堂效果。
總之,在教學的這條道路上,并非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成為大師,但只要像大師般要求自己,做好像大師般登臺的準備,如大師般登臺為學生“演出”,這樣的教師必定會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這樣的課堂也必定是精彩的!
(特約編輯木清)
G623.2
A
1007-9068(2016)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