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威
(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二十七中學)
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一點思考
徐德威
(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二十七中學)
學校教育從古至今都重視德育,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成為農村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任。
1.評價機制不全,教育觀念轉變困難重重
當前教育評價的著眼點都聚焦在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上,所以,在農村初中教育工作中,學生“一俊遮百丑”的現象比較普遍。部分教師只顧教書不管育人,將“教書”和“育人”分割開來,忽視了學生德育的培養。
2.教師對德育工作缺乏韌性
許多農村初中教師在對孩子教育的初期充滿信心和耐心,可一段時間看不到明顯效果后,變得沒有耐心了,有的教育方法變得簡單、粗暴,有的甚至放棄;一些教師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由于缺乏經驗,班級管理出了問題;也有個別教師由于缺乏工作的責任心,班級管理很不到位,這些教育方式終會使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為0,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3.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體
在班級德育工作中,農村初中老師對學生的教育無明確的長遠目標和與長遠目標相結合的短期目標,導致德育缺乏系統性。德育跟著老師的感覺走,老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如衛生出現問題講衛生,紀律出現問題講守紀,學生打架講團結友愛,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
4.學生家庭教育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質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農村初中生家長除在成績上給孩子施加壓力外,他們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順心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造成消極影響。有什么樣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在對行為習慣不良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就教師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那樣會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勢,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
5.脫離學生實際,空洞說教
長期以來,農村初中德育工作不可否認存在著“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空洞說教,成效不大。不了解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少年兒童具有求奇心理,富有冒險精神。輿論的誤導,往往是他們產生品德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1.改革評價機制,促進德育觀念的轉變
要真正使農村初中德育取得實效,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農村初中德育中唯分數論的狀況,切實實施素質教育。當然,德育素質教育并不是反對考試,而是要求教師轉變德育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從學科或生活的問題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歷經探索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學習方法。具體表現為: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收集資料,然后分析、解決問題。實質上是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形成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過程。
2.教師要堅定德育工作的信心,要清楚認識到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教師要辨證地看待學生的進步,不能急躁。要給予后進生更多的關愛,更多的耐心,只要我們教師能堅持不懈地努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3.結合農村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來看,健康向上的集體能促進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據調查,農村初中生在同學面前得到表揚,比老師單獨表揚或家長表揚帶來的激勵效果更持久。這有利于孩子通過激勵來抑制或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
4.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要想真正做好一個學生的思想工作,教師應該在平時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進行積極有效的工作,教師要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經常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對于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夠重視的家長,教師還要耐心細致地做他們的工作,爭取讓家長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這些家長的工作,再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德育必須重視實踐環節
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實現知和行的統一,是農村初中德育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認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實踐環節更為關鍵。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的知與行不統一,學生認知的道德規范不能變為自覺的行為習慣。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及對學生進行操行考評等來加強道德實踐環節,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總之,在德育工作中,要敢于突破,從學校德育的單渠道向家庭、社會齊抓共管的多渠道、立體化運行方式轉化,要堅持“以家庭教育為起點,社會教育為支點,學校教育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學校應主動聯合社會、家庭,共同承擔起育人的重擔,以務實的態度、求實的精神、靈活有效的手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武裝他們的頭腦,以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培養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李潮新.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4(5).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