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芳平(浙江省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
?
閱讀·活動·體驗
——淺談中職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蘆芳平
(浙江省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
摘要:中職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文言文又是中職語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說中職學生不像高中生那樣承受巨大的升學壓力,然而他們需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因此不論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應該提高中職文言文教學效率。鑒于中職文言文學習比較深奧、艱難、乏味,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體驗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重拾文言文學習的信心,以此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來談一下。
關鍵詞:中職語文;文言文;學習興趣
文言文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而且中職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學習,而輕文化課學習,但是我們應看到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古代文化又是我國文化的精粹。因此,這就要求中職學生學好文言文。然而面對中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由于他們學習基礎差,上課易分心,“教師費力,學生怕學”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努力去激發中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根據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選擇行之有效的文言文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下面就談一談中職學生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文言文“綠色閱讀”與傳統的“灰色閱讀”教學相比,打破了以往違背閱讀教學規律的被動局面,更加遵循符合閱讀科學原理的教學,這樣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更加貼近文本,走進文本,也更加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真切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綠色”閱讀更能讓學生感受文言文之美,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在“讀”中感受語感魅力
語感是言語主體對言語實踐的一種直覺感悟。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多“讀”有助于幫助學生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而且“注重朗讀、以讀為上”既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職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亦是綠色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式。
2.初讀感知,引導語感
培養語感的第一步便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聲音感和形象感會給學生帶來一份悅心的享受,所以要引導學生在初讀時努力把文本的精氣神讀出來,抑揚頓挫,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更好地體會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學習杜甫的《登高》時,應引導學生用低沉而緩慢的語音語調讀出秋景的凄涼悲壯,讀中用心去體會詩人年老多病、孤苦無依,萬里漂泊的悲哀之情。“文章不是無情物”,只要用心讀、用心體會,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讀的樂趣,就能在字里行間中體會語言的魅力以及蘊藏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得有味,何其快哉!
3.品讀悟理,強化語感
“品”是中國美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品讀即對文本中的義理與詞、章相結合,品讀的最終目的是既要說出它的“好”,又能說出其“為什么好”,進而做出恰當的評價。在品讀中要把握好兩點,即對文本語言中的隱含意義要加以關注,通過品讀領略語言的妙處;對文本整體內容加以關注,如行文思路,謀篇布局,如《陋室銘》一文中,文本中一直都是以“菊花—牡丹—蓮”為順序,可在最后一句卻以“牡丹”結尾,初讀之下覺得文本順序不當,前后不相呼應,然而經過品讀、悟理之后,就會發現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前文按“晉—唐—宋”的時間順序安排,最后以情感的需要結尾。從對陶淵明的敬慕到為自己遺憾,最后為世人悲哀,在這一“敬”一“嘆”中,把作者執著的理想追求、高潔的精神境界、偉岸的人格一一烘托出來,通過對謀篇布局的分析,強化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這樣學生會品讀,自然讀的興趣就高了。
文言文中有很多“空白”,而這也是文本的藝術生命來源,隨著學生的解讀以及對空白的填補,讓文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也讓閱讀活動成為豐富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精神世界的源泉動力。通過對文本空白的充實、填補、升華、完善,不僅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填補愿望,更能讓學生在“填白”中獲得心靈上的愉悅享受,進而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文言文閱讀。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完形”的心態,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填補,從而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1.通過聯想、想象,對文本內容上的空白進行創造
文言文語言凝練,文本中幾乎沒有心理描寫,更沒有動作、心理、神態描寫的合用現象。而這一切,恰恰給我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中職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妨抓住這個契機,鼓勵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在文言文空白之處施展拳腳,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上的空白進行創作,如此才有助于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在理解與創作中又能激發出新的意象。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首把酒誦月,對月懷人的歌詠月詞,教學的時候我讓每個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圓,然后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想象:有的學生把它看作天上的圓月,想象到中秋佳節;有的把它看作歷史的年輪,由此引發出了哲人的思考。通過對文本內容上的空白創造,十分有利于促進學生把已有的認識結構和體驗融合到文本中,引發新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并對學生的創造加以肯定,讓學生生成閱讀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通過探究質疑,對文本情感上的空白進行創造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職學生大都基礎較差,尤其對文言文學習沒有太多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還畏懼學習文言文。加之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授課方式沉悶、嚴肅,往往讓學生感受不到樂趣,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更不用說學生去積極思考、質疑了。然而沒有質疑的學習又如何能發現問題,鍛煉創造能力呢?因此,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思維的平臺,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在質疑中完成自我的成長。
情感是教學成功的催化劑,它具有引發、定向、激勵和強化的作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情感這一線索,由“情”引導學生進入“憤”“悱”狀態,讓學生以豐富的情感體驗展開探索,讓學生與文本在相互碰撞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如為學生營造富有情感的教學氛圍,引導其在讀中感受作品豐富的意蘊;在讀中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雖說中職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和欣賞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中職文言文閱讀學習中,仍存著很多困難,主要表現在:(1)古今異義導致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存在著困難;(2)枯燥生澀使學生沒有閱讀興趣;(3)高深莫測讓學生不愿識記。而且目前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選材仍有些偏難,僅依靠學生自主學習來理解文本肯定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把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結合起來進行,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提倡合作與交流,這讓文言文學習不再是“閉門造車”“單打獨斗”,小組成員在面臨共同的難題時,通過合作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更能讓學生在優勢互補中逐漸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在中職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快速地破解字詞關,收集到更多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相關背景材料;可以通過小組間的競爭活動提高“讀”的效率;在合作交流中更加多角度地去鑒賞品評文本。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廣闊空間,良好的小組合作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到文言文閱讀學習中,讓學生盡快消除文言文學習的焦慮。
合作學習是提高中職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然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進而激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教師所無法替代的。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進行體驗式閱讀,不僅是從新課改倡導的體驗式教學出發,也是針對當前中職文言文教學現狀和中職學生心理特點所提出的。體驗式閱讀讓中職文言文教學從教師的解讀轉變為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從“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直覺、經驗去主動發現問題;從過去重視掌握文言常識,見言而不見文的工具性轉變為挖掘文言文的人文內涵的人文性。體驗式閱讀賦予了中職文言文閱讀更鮮活的生命,更加重視學生的生命和情感,如此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
1.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
文言文體驗式閱讀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喚起學生對以往生活的體驗,進而在文本和學生的生活經歷間架起一座橋梁,如此才更容易讓學生獲得獨特的體驗,由情境誘發學生個體體驗的產生,引發學生的認同感,從而促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讓學生更加快速地進入文本的深處,學生想要讀,也就有了讀的興趣。
2.讀寫結合,深化學生的體驗
寫作是閱讀的延伸,當學生對文本產生了一定的認識后,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想要表達的深切愿望,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加工,變成自己的思想,然后通過寫表達出來,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體驗式閱讀中,教師應抓住機會,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在學生情感正濃時寫下來,從而達到深化閱讀體驗的效果,讓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得以更長久地維持。當然,我們并不是讓學生寫一篇文言文,文體也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方法也可以是擴寫、仿寫、改寫等。
面對中職學生這個群體,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努力地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重塑學習信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文言文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敏.中職學生文言文學習動機培養初探[J].文學教育:上,2013(10).
[2]江興龍.關于中職生厭學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校外教育,2013(02).
[3]王紅艷.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J].時代教育,2013(24).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