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陳金濤++方凱++黃紅球++陳新華
摘 要:近年來,廣東新會陳皮產業迅速發展,新會陳皮成為收藏的寵兒,也帶動新會地區的經濟發展。本文在對新會陳皮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促進新會陳皮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新會陳皮產業;合作社;品牌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6-0039-05
一、前言
新會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漢族傳統名產。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作為“廣東三寶”之首,新會陳皮曾經在1996年也衰落過,種柑橘跌至最低谷,但近年來,柑橘種植重新興起,新會陳皮也成了收藏新寵,2013年,新會陳皮更榮登“廣東十件寶”之首,鮮柑果和當年曬制的柑皮價格大幅上漲,種植面積亦隨之大大增加。但當前新會陳皮產業仍存在一些問題:生產規模小;加工品眾多,難以形成品牌效應;銷售市場狹窄;生產技術落后,信息技術交流不暢,檢驗技術差;市場機制不完善等。 因此,如何做強“新會陳皮”品牌,拓寬新會陳皮的銷售渠道,實現地理標志農產品新會陳皮品牌效應和經濟效應的提高,最終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新會陳皮產業的發展歷史
相傳唐代開始有“陳皮”的名稱,新會專門種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到明代,有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扇之便,將新會陳皮銷往外省。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新會葵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等9家“隆”字商號,主營葵扇又大量經銷新會陳皮。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新會鄉土志》記載,陳皮為當時主要物產之一。在1912年前后,會城有經營陳皮的專營店30間、兼營葵扇的商號5-6間,它們集中在會城河以南賢洲街一帶(今岡州大道中原賢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戶還在上海等地開設批發店,這些大戶不少是經幾代人的傳承,其中劉怡記最初叫劉全記,乾隆年間(1736-1795)開業;而小戶在本地或廣州賣貨。當時,新會陳皮運到上海、重慶、廣州3個主要市場,然后轉銷到全國各地。1936年全縣的種柑面積30623畝,產量40383噸。抗日戰爭前,新會每年產陳皮量約700噸,仍未能滿足全國各地需要。
由于歷史的原因,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曾一度衰落。1996年種柑跌至最低谷,柑桔橙總面積才六七百畝。近年,這一行業又逐漸興起,目前種柑面積約5000多畝。涉及陳皮及其制品的企業和工商戶上百家,專營新會陳皮的商店十多間。區政府重視促進這一地方傳統產品的發揚光大,2002年12月,由果農發起,經新會區農業局和區工商聯(總商會)推動,成立了新會柑(陳皮)行業協會,這有利于新會陳皮行業的生產、銷售、科研和利益保護。產品宣傳力度逐步加大,一些“自殺”式的經營短期行為,如大量低價購入廣西等外地柑充正宗新會柑、以紅茶染色假冒老陳皮等嚴重影響新會陳皮名聲的做法受到譴責。
三、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現狀
(一)新會柑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2008年,新會全區柑種植面積7500畝,分散在8個鎮(街),面積最大的種植場只有200畝,超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模式難以實現集約化經營。2011年,新會柑總種植面積約1萬畝,產量約11萬噸。而在新會首屆陳皮文化節之后,2012年新會柑總種植面積約1.5萬畝,產量約20萬噸。2013年,新會柑的總種植面積達到約2萬畝,產量約25萬噸。換言之,僅僅在兩年的時間,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就新増1萬畝,但與歷史上新會柑的種植面積最高峰時期的11萬畝相比仍有差距。有專家認為新會柑的種植規模,近期以2萬畝為穩健,中期至3萬畝,遠景4-5萬畝。新會柑的種植面積將以快速的增長速度大幅增加。
(二)市場價格持續上升,效益高
近年,新會柑的價格一路攀升。2009年,平均1.5-1.8元/斤,2010年漲到3-4元/斤,2011年5元/斤左右;2012年以來,雖然漲幅有所下降,但是仍呈現連年上漲的勢頭,5年漲了足足8倍。2013年,一線產區如梅江、天馬、茶坑價分別為15元/斤、10元/斤、8元/斤。2014年梅江20元/斤,天馬12元/斤,茶坑9.5元/斤。一線產區開盤價高也直接影響了二、三線產區價格,成直線上升,三江9元/斤,南坦8元/斤,小岡7元/斤,同2013相比增幅分別33.3%、37.5%和35.7%。
隨著李錦記集團食品有限公司、江門市麗宮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和新會陳皮村等大型企業和廣州、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市民悄悄掀起的新會陳皮收藏熱,新會陳皮售價也逐年上漲。2007年,新會陳皮干皮售價為每公斤60-70元(新會新寶堂),到了2013的陳皮村展覽會現場,1年的陳皮每斤約170元,3年的約210元,5年的則在500元,有商家稱其收藏的35年老陳皮,價格達到每克450元,直接與黃金相當。隨著陳皮價格的上升,經濟效益的提高,種植新會柑的農民和陳皮經營者的收入也隨之上升。
(三)新會陳皮產業化經營取得一定成效
2013年,新會區有陳皮全產業研發、加工、生產經營戶達500多家,從種植新會柑,到生產陳皮味料、陳皮酒類、陳皮糕點、陳皮普洱茶等,從單一的農產品到各種深加工產品,陳皮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使陳皮產業得到集約化和集群化的發展,年加工陳皮量超1200噸,年出口量達400多噸,初級產品年產值4.5億元,全行業年產值由2000年的2000多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8億元 其中,促進新會陳皮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新會陳皮村”,以新會陳皮“種植、收儲、鑒定、研發”為核心,為弘揚新會陳皮文化,進一步擴大新會陳皮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建立了新會陳皮“產學研金融”對接平臺,推動了新會陳皮產業做強做大,同時帶動了新會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新會陳皮村作為投資平臺,為農戶提供了一個銷售的平臺,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采購的平臺,投資者選購新會柑,簽訂三方合同并交付訂金,農戶采摘鮮果,最后投資者收貨驗貨,可以選擇陳皮村的加工服務。這種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了新會陳皮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四)借力文化促進新會陳皮產業發展
新會陳皮以藥用食療見長,數百年來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僑鄉特有的文化,成為我們與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經常溝通和密切聯系的紐帶。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撰寫文章、旅游推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聞媒體拍攝專題片,舉辦新會陳皮美食節、新會陳皮產業發展論壇等形式,大力推廣新會陳皮保健、藥用、食療的文化民俗,深究新會陳皮產業發展之道,卓有成效。把過去新會陳皮市場從低端價格競爭、低端市場中拉了出來,突出新會陳皮的“中國和藥”文化內涵,樹立品牌,塑造新的產品,走向新的高端市場。
(五)科技發展帶動新會陳皮產業進步
在發揮廣東省柑桔無病苗木繁育場作用的基礎上,新會柑種植和新會陳皮的物理研究均取得突破。如建立了首個市級“新會柑研發中心”,從原材料開始保護,提高新會陳皮的質量;與中山大學合作,建立了國家科技部新會陳皮GAP標準產業基地,為新會陳皮提供規范與標準;質監部門開展的“新會陳皮理化指標和營養成份的建立”和“利用紅外光譜快速鑒別新會陳皮”項目研究,為鑒別真假新會陳皮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減少了外來陳皮對新會陳皮聲譽帶來的負面影響;新會中醫院開展的“不同年份新會陳皮藥效學的臨床研究”、德鑫藥廠等單位開展的新會陳皮中藥制劑研究等,均取得一定的成果。這些科技成果使新會陳皮從原材料到深加工產品各個環節都得到規范保護,提高了新會陳皮的質量,促進了新會陳皮產業的進步。
四、新會陳皮產業遇到的問題
(一)生產方式傳統,生產規模小
新會柑的生產規模小,以家庭經營為主。新會陳皮的生產還是由傳統的手工加工完成,很少機械化,倉儲簡單化和經驗化,技術水平低下。雖然已經有烘干技術的設備,但沒做到全部都通過烘干機工作,還是原來傳統的路曬方法。到了陳皮的曬制季,新會一景“陳皮陣”就會出現,全街鋪滿清香四溢的新會柑皮。新會陳皮的生產經營者大多是個體農戶和小店鋪,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對于網絡信息的應用水平低,導致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環節不協調,加上相互不溝通,導致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的供需信息在市場上不能及時交流,使價格波動、不穩定。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加上生產環境的簡陋使我們很難將之與食品質量聯系起來,而信息技術交流不暢也影響了陳皮品牌效應的建立。
(二)深加工品品種眾多,難以形成產品的品牌效應
新會陳皮的深加工產品市場認可度低,銷量不理想。隨著陳皮經濟效益的提高,新會陳皮的加工能力也不斷提高,出現了各種陳皮加工產品,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如:江門麗宮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已擁有5條生產線,先后開發了包括陳皮月餅、陳皮柑果醬、陳皮酒、陳皮普洱茶等6個系列共30多種產品,然而,陳皮深加工產品很多,銷量卻不好,還沒有形成比較大的品牌。
(三)銷售局限于傳統的銷售區域,未能擴展到更大的市場
產品的銷售獲利是生產的目的,如果生產的產品不能銷售出去,商家不能獲利,將導致商家的倒閉。所以銷售問題是商家考慮的重要問題。現在新會陳皮的銷售區域主要在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門及美國的三藩市,北方與其他地區還沒有占據重要市場,銷售市場還是局限于傳統的銷售區域,沒有拓寬更大的銷售市場。
生產方式的落后是一個很大的阻礙,導致陳皮產品的質量較低,不能進入歐洲等食品安全標準較高的市場,現在進入歐洲等食品安全標準較高的市場大多通過不正當途徑,不是合法合規地通過正常渠道進入,這也是需要新會陳皮努力改變的一大方向。其次,新會陳皮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也是銷售區域無法拓展的重要原因。如:說起北京就讓人想起烤鴨,說起天津就聯想到狗不理包子等等,但說起新會無法讓人聯系到陳皮。此外,銷售區域受限也存在銷售方式有限、銷售渠道不廣的原因。新會陳皮原始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大多采用面對面交易方式,拓展電商業務較少。經營者大多是年長者,本身對電腦這些電子產品不了解,加上對電商接觸少,而他們的下一代也沒有繼承這一行業的想法,因此銷售方式還是傳統的面對面交易方式,導致潛在的客戶不能通過電商平臺了解新會陳皮,流失一定的客戶。
(四)摻假售假頻現,檢驗技術不完善,損害了新會陳皮品牌
2006年10月中國質量技術監督總局批準新會柑、新會陳皮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次年10月,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通過了《地理標志產品新會柑》和《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的省級標準,據此,新會以外地區種植的茶枝柑桔和它曬制的陳皮,今后將不得再冠以“新會柑”和“新會陳皮”之名,這無疑對新會柑、新會陳皮品牌起到法律保護作用。然而,由于市場機制發育不全,個別不法商販乘虛而入,或以一般廣陳皮當作新會陳皮出售,或把陳皮浸泡上色當作年久陳出售。而目前檢驗真假新會陳皮卻沒有一個權威的方法,辨別新會陳皮年份也沒有一個可靠的方法。新會陳皮雖是本地特產,但大部分市民并不懂怎樣檢驗真假新會陳皮,連部分陳皮批發商也是對此一知半解。這給新會陳皮品牌帶來了極大損害,對新會陳皮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造成很大沖擊,大大降低新會陳皮著名品牌的形象和影響力。
(五)合作社制度不完善,農民加入合作社意愿不高
新會有不少關于新會柑、新會陳皮的合作社,如:江門市新會區金稻田農業專業合作社、新會區深耕大紅柑種植專業合作社、新會區雄祺合作社、江門市新會區常穩柑桔專業合作社、江門市新會區葵禾柑果專業合作社、新會陳皮村柑桔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等。這些合作社普遍存在農民不愿加入的情況。原因一方面是農民自身的思想觀念還沒有改變,對現在新型合作社沒有更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合作社自身也存在不足的情況,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及相關的服務沒有完善好,不能滿足農戶的要求。
而制度完善的合作社對農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如發展較成功的新會陳皮村柑桔種植專業合作社,其由10個人發起,2014年5月一共有成員63人,種植新會柑面積達5212.94畝,到了2015年8月,有100個種植戶,10000畝種植地,完善的制度使合作社迅速發展起來,社員、種植面積都得到增長,也使它成為廣東江門最大的新會柑種植合作社。
五、新會陳皮產業發展對策
(一)推動生產規模化、標準化
首先,鼓勵新會柑規模化種植,在保證現有新會柑種植面積的同時,不斷提升新會柑的規模化經營水平,以此鞏固和做強新會柑產業。從源頭抓起,在種苗繁育、種植技術等方面不斷探索改進,培育出高產量、高質量的種苗。其次,強化柑橘的標準化生產,在新會柑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要加強標準化建設,以確保陳皮原料生產基地無水質、土壤及空氣等環境污染,保證陳皮產品的高質量,提高新會陳皮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功效。
(二)推廣更有價值的陳皮加工品,建立特色陳皮加工品品牌
新會陳皮深加工產品種類多,卻沒有一種成為新會陳皮深加工品的代表。因此我們應該確立一種更有價值、更有經濟效益的產品作為新會陳皮深加工品的代表。要做到“精”而不要做到“泛”,讓更多人知道獨具特色的陳皮加工品。如桔普茶是五邑特產之一,由具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之美譽的新會柑皮與被譽為茶中減肥之冠的云南陳年熟普洱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無任何添加劑,茶葉清香甘爽,疏肝潤肺、消積化滯、宜通五臟,維生素含量豐富,加上現代人更強調養生修養,所以桔普茶也較為適合作為陳皮加工品的代表。應對柑普茶進行更精美的包裝,突出宣傳柑普茶的功效,利用各種機會推廣柑普茶,提高柑普茶的知名度。如結合購銷旺季,組織“陳皮飲食文化節”,宣傳柑普茶;引導陳皮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把新會陳皮文化設施包裝成新會游項目,在宣傳時突出柑普茶的推廣介紹,使柑普茶在外地游客印象中留下深刻記憶,形成柑普茶就是陳皮加工品的代表的印象。
(三)發揮電商作用,擴大銷售渠道
電子商務可以解決生產集中性、消費分散性帶來的問題。新會陳皮產業由于區域性生產導致的集中性,所以其他地區對于新會陳皮的了解不能更深入,影響新會陳皮的銷售。首先,確立發展電商必要性的思想,緊隨時代潮流的發展,不落后。其次,要引入電商團隊人才,通過電商人才包裝、整理、宣傳,更有利于新會陳皮產品的銷售。最后,發揮好電商帶來的宣傳效應,通過電商的發展、宣傳帶動新會陳皮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四)做好辨別真假工作,做強“新會陳皮”品牌
近年來新會陳皮價格大幅上漲,使得外地陳皮打著新會陳皮混進市場,對新會陳皮的品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辨別真假新會陳皮卻沒有權威的方法,對于陳皮的年份鑒別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應該在民間尋找有豐富檢驗經驗的民間鑒定師,根據古老的辨別方法,分辨是否新會陳皮。然后,通過與其他研究會和大學科研機構,用高科技檢驗新會陳皮的真假。最后,成立新會陳皮的專業鑒定組織,通過互相的學習、交流,探討出更好的檢驗方法。
(五)加強陳皮產業化經營
首先,充分發揮新會陳皮產業鏈中核心企業的作用。如新會陳皮村在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下,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促進連片開發、規模化生產,致力打造新會陳皮全產業鏈,推進新會陳皮的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打造了特色品牌,推動了陳皮產業的創新發展。其次,新會龍頭企業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風險基金,同時企業利潤分紅對農戶進行再分配,讓農民得到實惠,使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的收益得到提升,保證新會陳皮產業化旺盛的生命。最后,加強陳皮產業市場平臺建設,在陳皮主要產區健全陳皮規范化、專業化銷售市場,建立覆蓋產地和銷地、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陳皮市場化網絡。
(六)發揮協會、合作社的作用,促進陳皮產業的健康發展
政府應通過法律的規范、政策的配套扶持陳皮協會、江門市新會區金稻田農業專業合作社、江門市新會區常穩柑桔專業合作社、新會陳皮村柑桔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進一步促進新會陳皮產業的健康發展。鼓勵陳皮協會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培訓,提高農民對陳皮的進一步認識。同時,以陳皮協會和合作社為龍頭推動陳皮產業化進程,帶動新會柑和新會陳皮的科學生產發展,促進深加工產品的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豐富人民生活。通過對農民的教育,改變農民對合作社的認識,相信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需及時為社員提供信息服務,組織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積極開展技術指導,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確定好利益的分配等相關的規范。
參考文獻:
[1]江門市新會陳皮村市場有限公司.新會陳皮產業發展史[EB/OL].
新會陳皮村的博客,2014-09-18.
[2]楊興樂.新會陳皮年產值8億,力推“全產業運作”[N].南
方日報,2013-11-19.
[3]楊興樂.新會柑量價齊升,果農惜售買家觀望[N].南方日報,
2014-11-11.
[4]新會政協.發展新會陳皮產業的調研報告[R].新會政協,
2009.
(責任編輯:石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