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娜
摘要: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如何留住濃濃的文化鄉愁,如何清晰我們的文化記憶,成為人們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中原民俗;發展現狀;傳承;策略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創造出來,并在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并代代相沿。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不僅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生育、婚喪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一、中原民俗傳承的當代價值
首先,能夠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感。民間深藏著博大雄沉的優秀文化因子,構成了綿延不斷的歷史信息鏈,它們是民族個性特征和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為民族精神提供著無盡的營養、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啟迪。其中,文化信息承載最為密集、情感色彩最為濃烈、道德教化作用最為深刻、記憶傳承最為有力的,當屬中華民俗文化。其次,能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恢復傳統民俗,因為傳統民俗是各種民族民間文化最重要的綜合載體。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戲曲、民間美術、交際禮節、人生儀式、娛樂游戲、藝術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無一不在傳統民俗中得到存活和賡續。弘揚了民俗文化,就使它們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得到了延續。再者,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風氣。作為慣例的民俗是法律的基礎和補充,社會治理需要有效地運用民俗的力量。譬如春節所表現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和合”精神;端午節所張揚的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七夕節所蘊含的忠貞不渝、誠信友愛的觀念;重陽文化所尊奉的“五倫之孝,推家至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達至和諧大同”的傳統美德等。倡導傳統節慶的弘揚,對于尊崇人倫觀念、規范言行禮儀、調和人際關系、調適群體生活、提升道德水準乃至構建和諧社會無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二、中原民俗發展現狀
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后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一)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于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并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二)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國。
(三)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于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后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
(四)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源于最早流傳于中原的“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神話。因參加活動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稱為“乞巧節”。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源于古代中原地區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
(五)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古代中原民間多從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桓景避難”說:在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避災避難的風俗,又稱“登高節”。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蘊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這一天還有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六)中原古代民間廟會長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熱鬧非凡的中岳廟會和規模盛大的浚縣古廟會。其中,太昊陵廟會歷史最為悠久。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陽等地俗稱“人祖廟”。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來自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朝祖進香、有的摸“子孫窯”。廟會期間,前來燒香拜佛的“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雜技、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也是忙個不停。廟會上售賣的玩具“泥泥狗”古樸別致,逛廟會的人都忘不了買幾個回去。鶴壁浚縣正月古廟會,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波及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四街,人流如潮,縣城方園數十里社會各界匯聚,泥咕咕上市,數省商賈如期趕會,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七)中原民間書會馬街書會全國聞名。從元朝開始,每年的正月十三,全國各地的說唱藝人云集寶豐縣馬街村亮書會友,交流技藝。為了贏得一年一度的“書狀元”稱號,藝人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真是群英薈萃,各顯身手;演唱的曲藝種類繁多,既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也有山東琴書、鳳陽花鼓,可謂百花盛開,爭奇斗艷。
(八)從北宋開始,夜市就成為古城開封的一道亮麗風景,并延續至今。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香味四溢的小吃車便充斥開封各主要街道,婉轉悠揚的叫賣聲夾雜著餐具的碰撞聲不絕于耳,各種風味的小吃令人胃口大開,流連忘返。1000多年前出現的洛陽水席、300多年前出現的道口燒雞,是中原美食一絕,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
此外,中原大地還有名揚天下的嵩山少林功夫、溫縣太極武術、濮陽和周口雜技;有豫西社火、靈寶皮影、開封盤鼓等民間藝術;國內外知名的民間工藝品更是琳瑯滿目,如針法多變的開封汴繡、古老淳樸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神采飛揚的洛陽唐三彩、造型優美的南陽玉雕,詼諧有趣的民間泥玩,線條流暢的烙花烙畫,數不勝數。
三、中原民俗的傳承策略
(一)民俗文化的學校教育傳承,加強文化人才建設。院校開設民俗文化的相關課程。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和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利用民俗文化,并把富有民俗特色的民間藝術、民俗歌舞、民俗服飾、民俗體育、民俗節日等內容引入校園,通過對這些民俗藝術的學習、欣賞和創作,對這些民俗文化能夠有效地得以發展和傳承。通過引進、培養人才等方法全面提高文化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開發能力。
(二)轉變觀念,提高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思想認識。首先,跟上形勢,認清民俗文化產業化傳承的迫切性。振興地方經濟必須振興民俗文化產業,因為民俗文化及其產業化,是地方經濟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克服畏難情緒。實現民俗文化產業化并非一朝一夕輕而易舉的事,畏首畏尾,怕這怕那的精神狀態辦不成事情。文化研究與產品開發兩相脫節,不走文化產業化的道路,不開拓文化產品市場,地方經濟只有與清貧相守。再次,增強信心。順應信息技術產業化的時代潮流,運用最新技術挖掘、整理、開發、利用民俗文化豐富資源,并逐漸走上產業化道路,形成規模效應。
(三)立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基本思路。第一,民俗文化研究隊伍是民俗產品開發的可靠力量和生力軍,把產品開發與民俗研究結合起來。第二,把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結合起來。旅游業必然帶動商業、企業、餐飲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而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不僅可以借助旅游景觀景點有效地宣傳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推上旅游業市場,還能不斷豐富和更新旅游業的內容,為旅游業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使旅游業越辦越興旺,從而使民俗文化和旅游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實施民俗文化產業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找準產品,確立定位,規范操作。:一是要突出地方特色,開發特色產品。無數事實證明:越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越有開發價值;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有市場銷路。不少特色產品尚存在民間,仍有頑強的生命力,開發潛力很大,可以挖掘、開發出來。二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產品,當作為首選產品。開發民俗產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如果產品開發的周期長,中間環節多,資金周轉慢,投入的人力財力多,產生的效益就相對少,得不償失,就容易挫傷群眾的積極性。所以把“短、平、快”的產品列為首選產品,就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三是選材就便,加工簡括的產品,可以考慮優先開發。開發的
(六)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要通過創新制度,創新載體,創新形式,激活文化資源的生命力,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保護。首先,文化理念創新。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利益觀和發展觀。只有尊重當地民俗文化傳統,把民俗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考慮地域文化資源的承受能力,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做到系統和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從而避免項目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確保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性轉化。其次,創新文化管理體制。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創新,建立健全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理順文化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使文化管理部門做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第三,文化產品設計創新。文化產品設計創新并不是全部拋棄以前的東西,而是在傳統民俗民間工藝的基礎上加以研究,在題材選擇、設計上進行大膽創新,著重從傳統文化、外來文中吸取營養,從異地文化中找到精華,體現出文化元素、民俗要素和時代因素。根據顧客不同的需求,采取差異化戰略,采用適當方法進行設計生產,開發具有黔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產品,如通過設計創新,提高黔中工藝美術品、蠟染、雕刻、刺繡等各類旅游商品的工藝水準和包裝水平,使產品充滿文化創意,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淺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時代報告.2015(02)
[2]王彥武,中原民俗文化發展問題研究[J],魅力中國,2013(08)
[3]梁周敏,論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學習論壇,2010(07)
[4]徐光春.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耿光連,近年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