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盈++俞曉牮++史維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開設建筑學專業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作為獨立學院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在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全方位相關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對比分析清華大學,華僑大學,與天津仁愛學院的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在基于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現有平臺下,制定以能力為導向,與全程實踐為特色的培養方案,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寬廣學術視野和建筑學職業素養及職業道德的,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2-0050-02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設建筑學專業的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獨立學院建筑專業畢業生與研究生、高職生不同,不僅需獲得就業競爭力,更渴望在未來的職場中可持續發展。而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作為獨立學院開辦于2009年,其第二輪(2015-2020)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核心基礎是由此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的一系列、全方位相關調研工作。依托這一堅實的基礎,在國內建筑學科技發展與行業運營新形勢背景下,總結出科學的并契合我校辦學特色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校調研及比較分析
(一)基于不同平臺的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針對本次調研選取的3所院校,對其培養目標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基于各自平臺的不同,各院校的培養目標也各具特點。
1.研究型大學:基于“卓越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開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圍繞“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理論聯系實際的優秀工程教育傳統基礎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建筑學人才和“卓越建筑師”。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致力于培養“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實施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培養體系和課程改革,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和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重點提高工科學生的國際視野、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實現“適合學生成長、切合清華實際、符合國家戰略、匯合全球發展”,持續保持工科人才培養優勢的總體目標。
2.應用型大學:基于“實踐能力導向型”的培養目標
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系是在原福建建筑高等??茖W校城鄉建設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福建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特色鮮明,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人才培養服務定位為面向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于福建省經濟建設。培養層次定位為本科層次建筑學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基礎較扎實、具有良好的建筑師理論素養、建筑學專業技能強的本科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獨立學院:基于“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
天津大學旗下的仁愛建筑是一所獨立學院。仁愛學院的建筑學專業將“執行建筑師”作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所謂“執行建筑師”是指具有高度專業執行力的建筑師,能夠把主創建筑師的想法深化,形成擴初方案,并有能力在工程實施作業上扎實地與各工種專業協調、磨合。執行建筑師是項目實現過程中真正的中堅力量。[1]天津大學仁愛學院的培養計劃主攻目標比較明確:夯實基本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位,所以培養出一批務實的執行建筑師。
(二)基于不同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與特色對比分析
1.部分院校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實行本碩連讀,并在大五起開始實行分流,一部分學生讀滿五年制本科畢業,另一部分學生從大四直接升入研一。為此,清華構建了“三個平臺”形成相對應的理論、設計和實踐三大課程體系,即以本科一至二年級為基礎平臺,本科三至四年級為專業平臺,碩士研究生為綜合平臺。通過平臺—板塊—課程三級體系,和設計課、實踐課、理論課、討論課等四類課程構建完整的培養模式。華僑大學建筑學專業將全部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規格要求劃分四大課程模塊(由必修課與選修課組成):人文修養社會科學課程模塊、工程技術技能課程模塊、建筑設計課程模塊、建筑管理課程模塊。由此四大課程模塊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
2.被調研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分析
本次調研的幾所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均打破了傳統的圍繞建筑設計主干課程設置必修為主、專業選修課為輔的模式,以及“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老三段”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結構采用了“嵌入式”方法,將專業課程設置圍繞設計課展開,建筑原理、建筑技術課緊密結合設計課內容與進度,測繪、工地實習等實踐教學利用集中設計周進行。
(三)各具特色的建筑設計主干課
本次調研中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采用開放式建筑設計教學,以“設計專題”為建筑設計教學組織模式,教師以各自的科研成果為基礎確定設計課程題目,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專題及教師,教學過程以調研、討論、評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原創思考,從而形成教有所長、學有所求、師生互動的建筑設計教學局面。[2]同時聘請建筑業界優秀建筑師作為“校聘設計導師”參與教學,以“建筑大師工作營”使建筑教育越來越走向真正職業化教育。華僑大學以地域為依托,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對學生進一步開闊創作視野,更好地服務社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培養模式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基本承襲于廈門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傳統培養計劃和教學模式,然而由于生源、規模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嘉庚建筑學專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改革和新的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一)教學平臺
目前建筑學專業教師共有34人,教師隊伍還有較大缺口。為了實現師資隊伍的合理結構,建筑學專業采取了以下措施。
根據學科建設和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利用嘉庚學院的教學平臺,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優勢學科藝術系、環境工程系和土木系的教授納入為系聯合教授,并講授相關課程,這樣能在短時期調整系內的師資結構,同時能夠提高建筑系年輕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
我系在近幾年與廈門大學開展了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培養工作建設導師工作室,以達成“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形成“導師—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三級體系的教師工作室介入下的實踐教學。同時應用并發展建筑學系的實習基地,積極發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師工作營。
(二)培養目標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人才新培養目標從“知識導向型”向“能力導向型”轉變,在保持原有課程體系科學性的前提下,通過對教學體系的優化整合,不僅使學生具有從事建筑職業崗位的基本技能,更具有應用知識進行創新和二次開發的能力。由于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數量大,建筑學學生的職業目標多種多樣,因此嘉庚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提供的不應該僅是一種職業教育,更應該是一種面向終身學習的可持續教育。因此本專業適應社會需求培養目標的定位為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寬廣學術視野和建筑學職業素養及職業道德的,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三)課程體系與教學特色
本次的培養方案提出在原培養方案的知識結構模式執行“藝科交融”的理念的基礎上,同時強調能力結構執行“創執并舉”的理念。因此新培養方案強調在教學安排中增加工程實踐,引入工程專業人才,提出以工程項目設計為導向、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程教育模式。為了強化建筑設計的應用性實踐人才的培養,本次的培養方建筑學專業對“1+3+1”教學結構進行調整為“1+2+2”結構,即一年基礎培養階段,兩年專業培養階段,兩年進階式職業培養階段。新人才培養方案在保留原培養方案的大五設計院實習和畢業設計組成的職業培養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大四的工程設計環節,形成了“進階式”職業培養教學體系。通過工程設計環節在教學體系中加入的運行模式,讓學生可以全面地體驗“校企合作”教學環境,了解設計院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圍。這一新模式設計用來作為建筑學專業學生進入設計院實習和工作的銜接環節。新的教學結構以全程實踐為手段,明確嘉庚學院以有效教學見長的工作思路,強調結合學生興趣培養、引導與提升工作,將實踐教學從單純的教學方法升華為教學計劃的組織核心,增強課程之間的聯系和互相支持,由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為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嚴建偉,李偉佳,劉韋偉.基于市場定位的獨立院校建筑學教育特色[A].2014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 莊惟敏,單軍,徐衛國.清華開放式建筑設計教學及其啟示[A].2014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 卜德清,張勃.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模擬設計院”教學模式[A].2014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