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柳青
【摘 要】深入分析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新時期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對策建議: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學校育人環境;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時期 大學生 思想道德 問題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13-02
在強調人才競爭、人才強國的21世紀,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十分重要的人才資源,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生力軍,是振興中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主要力量。“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青年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但關系到大學生個人能否健康成長成才,更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是時代賦予高校的神圣的職責。全面分析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深入研究新時期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良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在日益重視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長環境的今天,大多數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精神,自覺將促進國家富強、社會進步視為自己肩負的責任;具有較高的愛國熱情,他們關心國家政治,有報效祖國的遠大抱負和赤子情懷;有鮮明的是非觀念,是社會正能量的弘揚者和主要傳播力量。毋庸置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是令人滿意的。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受到社會環境中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也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價值取向呈多元化、利益化
由于改革開放,國內外各種良莠不齊的思潮一起向大學生涌來,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有的大學生由于受不良思想和言論的影響,信奉個人主義我行我素;有的不講奉獻只求索取;有的過于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財富;有的將投機取巧視為個人成功的手段,等等。大學生的人生價值選擇由一元向多元轉變,價值觀功利化、利益化明顯。
(二)思想道德認識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待、評判社會的一切,認為當今社會假惡丑多于真善美,有的甚至覺得無私、高尚、誠信已經不屬于現在的時代,在思想道德認識和價值取向上存在較大的偏差。
(三)社會公德實踐能力較差
相當一部分的青年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嚴重脫節,社會公德的實踐能力比較差。表現在日常生活、日常行為中,有的不講公共秩序,隨意插隊;有的不講公共衛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有的不講文明禮貌,不尊敬老師和父母長輩;有的口出粗言,視說臟話、下流話為時尚,以損壞公物為樂趣,等等。
(四)缺乏吃苦耐勞、銳意進取精神
由于從小生活條件和成長環境比較優越,沒有經歷過生活的坎坷磨難,有些青年大學生對學習沒動力無興趣,遇到一些困難就退縮,將大好時光浪費在打扮、早戀、網絡、追求時尚上面;有的在生活中遭遇一些挫折打擊就一蹶不振、垂頭喪氣,缺乏克服困難、積極進取的勇氣。
(五)誠信與感恩意識不強
有的青年大學生信奉“老實人吃虧”,做人做事喜歡投機取巧、耍小聰明,以誠待人則被認為“天真傻冒”;有的對家庭、學校、社會給予的關愛與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只顧索取不懂回報,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勇于擔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日漸缺失。
二、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問題的主要成因
(一)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影響
由于伴隨改革開放的各種思潮的涌入,國外的一些不良思想對大學生帶來影響和腐蝕。同時,隨著經濟不斷向市場化推進,一些商人的不良競爭、一些官員的腐敗等社會上的消極因素也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造成沖擊。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了變化,有的大學生盲目崇洋,認為“國外什么都比國內好”;有的唯利是圖,覺得“有錢就有一切”,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如今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得到父母長輩的過分呵護溺愛,成長環境優越,生活順風順水,缺少逆境的磨煉,致使有些孩子不能吃苦,只會享受與索取,不懂感恩與回報,從而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中小學校推行的是應試教育,更多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教育,因而影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而多數高校盡管將“立德”作為“育人”的根本目標,但在實際中,學校對大學生的道德培養與教育實踐不能很好地融合,多數高校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上仍然存在注重理論、輕視實踐,注重說教、輕視管理,注重形式、輕視內容的弊端,缺乏系統化、規范化、可操作的道德素質教育體系,一定程度上不能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行為引導和約束,削弱了學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網絡環境的影響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來自網絡,而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那些不良信息會給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帶來沖擊和誤導,致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發生扭曲與偏離。
三、新時期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對策建議
作為以培養社會建設人才為使命的高校,其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因此,高校應以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較高專業素質的人才為己任,認真做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成長成才。
(一)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各種形勢報告、政策講座等,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學生頭腦、扎根學生心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廣大青年學生將優秀的理論成果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開拓進取的人文精神。
(二)營造良好的學校育人環境
學校環境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必須充分重視校園環境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通過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促進青年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首先,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道德品質的主陣地,在校園中要旗幟鮮明地倡導正確思想、主流文化和價值導向,大力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方位、多角度地對他們的道德素質進行培植和塑造。其次,在各學科教學中、在各種課堂上應努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平時開展的各種課外活動要注重將品德教育融入其中,使德育工作體現在課堂內外,讓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同時,要充分重視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教師的思想言行對學生人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直接而巨大的影響。高校應下大力氣、堅持不懈地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品德高尚的教師風范,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育人環境。
(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在青年大學生言行舉止、道德養成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特色鮮明、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如陽光雨露,陶冶著青年學生的情操;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青年學生的心靈。可以說,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和感染是潛在而持久的。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德育水平的提高。例如,開辟道德講堂,請名師學者為學生開展文明、禮儀、孝道、誠信的教育;經常性地開展“向道德模范學習”的講座報告和以宣傳道德、弘揚美德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板報比賽;利用各種紀念日和傳統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愛國教育基地、到美麗的大自然和廣闊的農村中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各種有利于增強大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的文藝、體育、素質拓展活動;通過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標兵等評選活動,發現典型,樹立榜樣,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爭先創優、不斷向前。
(四)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大學生自覺地將其良好的社會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為。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應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科技宣傳、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走出學校,深入社區,深入社會,讓他們在奉獻社會、服務群眾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實現個人的價值,在實踐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不斷修煉和提高大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
總之,在社會轉型期和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仕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
[2]戚艷萍,呂素霞.當代大學生社會道德現狀及對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
[3]熊榮伍.當代大學生群體思想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