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蘭+王夢思
摘 要:新媒體對檔案工作的影響不容忽視,檔案部門有必要重新審視檔案的文化價值,增強傳播意識,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手段,嘗試發展檔案文化產業,關注并推動以受眾需求為中心的休閑型、聲像類檔案文化價值的發掘和傳播,借此塑造檔案部門新形象。
關鍵詞:新媒體;檔案文化;文化價值;傳播
檔案的文化價值就是依附于檔案載體而存在的檔案內在的文化內涵,多隱藏于檔案之中而不易為大眾知曉,如文化信息、文化智慧、文化審美、文化精神等,檔案部門有責任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利用新技術和手段,深入發掘和傳播檔案文化價值。
1 新媒體時代檔案文化價值發掘與傳播的必要性分析
1.1 新媒體對檔案工作的影響力。新媒體借助互聯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絡,在智慧城市與大數據建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使信息傳播更為廣泛、便捷,逐漸成為主流,受眾的數量和參與度增速驚人。
檔案網站的運營與檔案微博、檔案微信的開通,對檔案部門加強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提升信息服務質量大有裨益,也為檔案用戶和關注檔案的人提供了一條更為便捷的了解檔案的渠道。
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與交互性,不僅能第一時間發布檔案文化信息、政府公開信息,還可隨時了解公眾對檔案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提供個性化服務、改善服務質量。特別是利用其多媒體與超文本的特點,開發和傳播公眾更易接受的、集成化的檔案文化產品,能塑造檔案部門新形象,更好地傳播檔案文化。
1.2 檔案的文化價值體現。檔案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文化承載作用、文化傳播作用和文化教育作用上。
(1)檔案的文化承載作用。檔案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原始記錄,真實反映著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其固化信息形式彌補了人腦在貯存和記憶方面的缺陷,同時作為文化載體保證了文化的積累和延續。在人類歷史上,社會動亂、朝代更替以及戰爭、民族糾紛、自然災害等對文化的破壞時有發生,檔案的存在使社會記憶得以重新找出并繼續傳承。這種獨特的文化承載功能,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2)檔案的文化傳播作用。原始記錄“具有保存價值”的屬性,使檔案蘊藏的文化價值得以被部分剔除糟粕,所秉承和延續的多為優秀文化,但這種檔案文化只有交流傳播才能體現出來。1980年我國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以來,不斷加強檔案交流與合作,包括舉辦檔案展覽、交換檔案縮微復制件與檔案出版物等,使各國各地區檔案承載的文化得以傳播、融合。
(3)檔案的文化教育作用。檔案的權威性、真實性,使其文化教育作用深孚眾望,包括對學生的文化教育以及對社會文化大方向的引導。中外許多檔案館都是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并通過檔案展覽等活動進行公民教育,以增強民族歸屬感和愛國主義責任感。
檔案部門作為開發和傳播檔案自身文化價值的主體,有義務借助新媒體開發檔案文化資源,打造檔案文化產品,面向廣大受眾傳播檔案文化[1]。
2 新媒體時代檔案文化價值的發掘
2.1 根據受眾需求發掘檔案文化資源。找準受眾是新媒體時代確定檔案文化價值發掘選題的基礎,這需要分析受眾的年齡、學歷和職業結構以及上網設備、上網地點等因素。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5.27億;20歲~29歲年齡段比例最大,為30.7 %,其次是10歲~19歲和30歲~39歲,分別占24.5%和23.4%;學生占25.1%,其次是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和一般職員,分別占21.4%和12.2%;上網設備多為手機,達83.4%,主要在家上網的占91.3%[2]。由此可知,新媒體時代檔案文化信息的受眾群體將以空閑時間多、上網設備方便的年輕人為主。因此,檔案文化價值發掘應側重檔案的休閑文化價值。
以揭示歷史為主題的休閑型檔案文化價值發掘,可以滿足公眾好奇心和休閑需求,為茶余飯后增添談資,同時也提供了公眾了解歷史的新渠道,可寓教于樂發揮檔案的優秀社會文化導向作用。韓國國家記錄院于2008年先行一步,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精心篩選檔案制作了1000篇公眾感興趣的主題視頻,包括反映政治文化的“5·18”民主運動、金昌龍狙擊事件、總統選舉等;反映社會文化的無形文化節、古代文化、歷史遺跡、民族服飾、民俗文化等;以及反映體育文化的漢城奧運會、世界杯等檔案產品[3]。
發掘名人手稿、信件、日記、個人珍藏等而制作的檔案文化產品也深受公眾喜愛。北京衛視《檔案》節目發掘中國末代皇后婉容、美國女演員瑪麗蓮·夢露、香港男演員張國榮等名人檔案而制作的文化產品,講述名人傳奇故事之余,也傳遞出時代大背景的種種特征。這類檔案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生活態度,是集休閑與科教為一體的好作品[4]。
編研檔案文化產品,內容要通俗化,喜聞樂見,緊貼時代;語言要大眾化,輕松幽默,樸實易懂;形式要新穎化,結合傳播渠道,選擇最適宜的產品形式。
2.2 利用新技術重點發掘聲像檔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4.39億,手機視頻用戶為2.94億,喜歡用移動端看視頻10歲~29歲的占69%以上[5]。可見,適用于新媒體傳播的聲像檔案文化產品才更有受眾。
聲像檔案的信息傳遞功能強大,能給受眾帶來與靜態圖文檔案完全不同的感受,因而更受歡迎。但由于載體材質易損耗、難保存,其開發利用曾一度受限,而新媒體則給聲像檔案開發利用帶來了全新契機。
由于目前檔案系統自身條件和能力有限,故可采取與媒體合作這條多快好省的捷徑來制作聲像檔案產品。電視媒體有專業的數字化設備和節目制作團隊,合作開發可保證聲像檔案產品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這些聲像檔案產品既可以作為媒體本身的科教紀錄片在電視、網絡上播出,又可以用來充實檔案館藏,實為雙贏之舉。同時,這一方式可大大降低聲像檔案資料的采集和制作費用[6]。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優秀聲像檔案編研作品《電影傳奇》節目,涉獵的多是中國電影誕生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陸拍攝的電影,及當時引進并譯制的外國電影。節目往往就一部老電影的內容及插曲的創作過程,請來參與人員或其親友,回顧當時的酸甜苦辣和軼聞趣事,使節目既有娛樂性又能引發公眾對祖國快速發展的思考與感慨。《電影傳奇》因而得以入藏中國電影博物館。
2.3 檔案文化價值發掘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檔案文化價值發掘是將“死”檔案變“活”文化的過程,既要對信息去蕪存精,還要保護好檔案本身。尤其是聲像檔案,普通防護之余還要防磁。其次,檔案文化價值發掘過程是對文化的喚醒與傳承,因此要確保發掘的檔案文化是在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最后,發掘檔案文化價值過程中要做好檔案保密工作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3 如何利用新媒體傳播檔案文化
3.1 增強傳播意識,發揮檔案文化的作用。檔案部門要培養傳播意識,主動尋找發揮檔案文化價值作用的領域和渠道。韓國國家記錄院早在2008年就與韓國電信簽訂了年度廣播通訊融合公共服務企業共同示范協議,主要內容是提供網上閱覽國家記錄服務,使國民享受國家記錄院提供的新媒體服務IPTV(網絡電視),此舉方便公眾不受時空限制獲得檔案文化產品服務,[7]很有借鑒意義。
檔案的憑證性是各國共識,不因意識形態而遭置疑,檔案文化可信、樸實、真實、經得住考驗。因此在各國文化交流中,檔案文化傳播對改變片面的甚至曲解的一國歷史、引導正確的國際輿論、探索民族性格與心理、改善國際關系都起著積極作用[8]。
3.2 利用新媒體、新手段,廣泛傳播檔案文化
(1)加強與媒體、網絡的合作。媒體和網絡更善于創新話題、營造話題、營銷話題,能對檔案編研產品的題材、內容和形式給出更佳方案和技術層面的支持,確保檔案文化產品的發布更及時、廣泛。蘇州園林檔案館與專業機構合作設計制作的極具特色的檔案網站,實用性功能完備,且極具觀賞性,將檔案文化價值發掘與傳播做得有“聲”有“色”。這無疑是新媒體時代檔案文化價值發掘傳播的經典之作,也將成為我國檔案網站發展的方向。
當然,檔案部門要培養懂技術的檔案人才,并吸引更多精通傳媒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人才到檔案隊伍中來,這才是檔案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充分利用上網終端、網絡、電視三位一體的新型媒體平臺。新媒體、新技術在時間、空間上織成的信息大網,使得亙古亙今傳遞信息的檔案可以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跨越時空的信息傳遞功能。
①選擇不同渠道,多樣傳播。新媒體形式為檔案文化傳播提供了多樣渠道,方便不同檔案文化產品選擇更適宜的傳播方式,視頻類可在電視、網絡上發布;圖片文字類可通過微博發布、微信推送等。
②擴大受眾范圍,主動傳播。檔案文化傳播方式要轉為主動傳播,可借鑒微信信息推送功能使信息源源不斷送到手機用戶的方式,將檔案文化信息逐漸滲入到公眾的生產生活中。
③關注反饋信息,雙向傳播。日趨成熟的技術和網絡平臺使得受傳者的信息也能反饋到信息傳播者手中,如微信、微博、網站論壇、個人評論等。檔案文化信息也不應只是單向傳送,而要逐步雙向互動。
主動傳播與雙向互動使得檔案文化信息能更有效地傳播出去,使更多的人從其蘊藏的文化價值中受益,進而提高公眾的檔案意識。
3.3 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打造高層次檔案文化產品。檔案文化產業是以館藏檔案為基礎,以文化創意為手段,以市場化運作為機制,順應時代發展而形成的與檔案有關或以檔案為素材的影視、動漫游戲、展覽會展、文化旅游、信息網絡、出版、設計、咨詢、教育培訓等文化產業。新媒體時代發展檔案文化產業,在注重社會效益、遵循市場經濟的同時,應致力于運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形式來創造檔案文化需求,引導消費,向公眾提供更高層次的檔案文化產品。
(1)檔案文化產品的設計
①檔案文化產品設計思想。檔案文化產品設計應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設計時從用戶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產品可用性、易獲取性、交互性的同時,更關注用戶的身心感覺[9]。檔案文化產品是信息產品的一種,其價值在于提供公眾所需信息,國外制作的檔案類影像或紀錄片在院線上映的做法印證了這一理念。如美國著名導演邁克爾·摩爾的《科倫拜恩的保齡》、《華氏911》等紀錄片在票房上就有著不俗的成績。目前我國檔案類影像或紀錄片在院線上映極為少見,2006年首度試水商業院線的紀錄片《圓明園》,第一次大規模使用了三維仿真動畫技術,第一次在紀錄片中創造了實景和三維動畫相合成的圓明園,重現了“萬園之園”的輝煌,同時探討了大清王朝的興衰演變[10],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并取得超過500萬元票房的好成績,這為將來檔案影像產品打開影院市場提供了借鑒。
②檔案文化產品設計階段。檔案文化產品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需求分析階段。即研究用戶所需檔案信息,思考如何加工這些信息,加工結果采用何種形式、載體和傳播方式等。第二是檔案文化產品設計階段。這一階段要兼顧產品的內容設計、交互設計、視聽設計和技術實現,依用戶需要設計不同版本。內容設計要以傳統的檔案文獻的編輯、加工、編排方法為基礎,結合新媒體的技術要求來設計。第三是檔案文化產品的實現與校對階段。設計的內容、形式等將以不同的載體表現出來,要認真校對或調試才能最終完成檔案文化產品設計工作。
③基于移動端的檔案文化產品設計。新媒體最大的特色就是移動端的強大信息傳播能力,利用移動端交互性、應用性強的優勢也是檔案文化產品研發的重點方向。移動端信息傳播平臺有Web(瀏覽器)、Web App和Native App等平臺,其中Web App(移動觸屏版)在兼容性、易獲取性、易操作性、易理解性和成本綜合因素下為最優選擇。此外,此類檔案文化產品研發要考慮到移動端的尺寸問題,需要在人體工學的尺寸范圍,并且注重交互功能的實現[11]。
(2)檔案文化產品的營銷。檔案文化產品的營銷可以借鑒信息機構的“7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人(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過程(Process)。此外,還可通過版本劃分、個性定制、品牌建立等手段來實現檔案文化產品的營銷。
在檔案文化產品營銷組合模型中,“產品”、“價格”和“促銷”主要由制造者來提供或決定,“渠道”、“過程”、“人員”、“有形展示”為營銷提供環境,最終通過營銷這一行為和過程,使用戶獲得產品。
其中,產品的功能訴求是營銷的核心,應具有獨特的賣點。產品的類型可以是圖書、雜志、報紙、小冊子等印刷品,也可以是CD-ROM、E-BOOK、網頁網站、數據庫、微電影等非印刷品,后者在新媒體形式下將會逐漸成為主導類型。還可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信息服務需求確定不同的信息服務項目。
總之,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打造檔案文化產品,不僅要增強檔案產業化意識,遵循市場規律,和專業機構合作,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設計編研以視聽形式為主體的檔案文化產品,并將其搭載在其他信息產品(如各類數據庫)上,多途徑宣傳和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更要通過引進、培養、協作、聯合等形式,吸引專業人才、專業機構、科研院校參與,促進檔案文化產業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磊.大眾媒體視角下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J].蘭臺世界,2012(35):19~20.
[2]CNNIC:2014年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規模與結構特征[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7572.html[2015-4-10]
[3]楊太陽.韓國國家記錄院為公眾提供網絡電視檔案服務[J].蘭臺世界,2009(3):27.
[4]沈偉光,王偉俊.檔案文化強調塑造主流價值觀[J].黑龍江檔案,2012(2):7.
[5]CNNIC:2014年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絡視頻用戶[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7590.html[2015-4-10].
[6]尹敬媛.電視化手段在檔案工作中的運用[J].蘭臺世界,2006(15):25.
[7]楊太陽.韓國國家記錄院為公眾提供網絡電視檔案服務[J].蘭臺世界,2009(3):27.
[8]郝穎.檔案與文化傳播的關系[J].城建檔案,2014(11):17~19.
[9]張帆.網絡時代的設計戰略——宜人化的信息產品設計及設計管理[J].空間設計,2004(05):46~51.
[10]尹敬媛.影像檔案資料在檔案文化產業中的潛在價值[J].蘭臺世界,2011(27):14.
[11]黃龍.基于交互與應用的移動終端信息產品設計類型研究[J].包裝工程,2014(6):45~48.
(作者單位:朱蘭蘭,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信息科學學院;王夢思,女,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來稿日期: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