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國
摘 要:校企合作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業獲得發展和參與社會競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雙任雙進;校企合作;創新;共建
一、實施背景
職業教育要能持續發展,關鍵是培養的人才必須符合社會的需求;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必須貼近地方產業的需要。多年來我校主動深化行業、企業合作,創新辦學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實施“國示范”學校建設項目以來,學校致力于“雙任雙進”機制的構建,開拓出一條合作共建的新路。
二、主要目標
(一)創新職教辦學模式,密切校企聯系,拉動專業建設,使職教專業跟著產業轉型升級“走”,圍繞企業人才需要“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變”,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契合度。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讓更多畢業生就業當地、服務本地企業。
(三)創新服務方式,在共建、共育、共享、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四方共贏,為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服務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工作過程
(一)設計總體思路
“雙任”:企業派管理人員兼任學校行政職務或參與完成專業設置、教學等任務;學校派行政人員或專任教師到企業任職,參與企業管理,經營謀劃、產品研發和員工培訓等工作。
“雙進”:企業的技術人員進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用先進技術、經驗指導實訓;學校的老師進企業擔任員工,用專業知識指導實際生產;企業員工進學校培訓提升,學生進企業實習、實踐,體驗企業管理。
(二)明確實施原則
為了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讓校企雙方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我們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
(三)借助政府推力
1.政府專門發文,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2013年11月,政府下發專門的文件,明確將職業教育發展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職業學校建設,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全面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加強行業、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全方位合作。2013年5月,由我校牽頭發起,政府有關部門參與,相關企業以及相關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共同組建了如皋電子、汽車、機電、計算機網絡職業教育集團。
(四)建造運作平臺
1.企業在學校設立專家工作室,參與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學、教研活動,對學校專業的設置、課程安排與操作技能提出具體要求與建議,使學生的技術技能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2.企業將與學校專業有關的部分車間或生產線建在校園內,雙方共建“校內工廠”,為學生的生產實踐提供極大的便利。
3.學校在企業設立“名師工作室”和培訓學校,協助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及有關技能的考核,并且發揮學校成人教育的優勢,為企業員工的學歷提升提供幫助,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
(五)暢通合作路徑
1.學校對如皋的支柱產業及相關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企業的需求確定招生專業,與20多家知名企業合作辦學,實行訂單培養。
2.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開發、技術援助和學術研討,科研產權歸雙方共同所有,并對雙方成果進行推廣。
3.學校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來校任職,幫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參與相關專業的課程建設等。
4.四大職教集團成立后,各集團兩次召開理事會,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進行研討;定期開展各種活動,成效顯著。
(六)強化管理評價
1.校企雙方領導,定期對“雙任雙進”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督促,并將有關情況互相通報,對表現突出的人員進行表揚或獎勵。
2.校企雙方對“雙任雙進”人員在任期結束時進行鑒定評價,其結果與績效工資、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掛鉤。
四、條件保障
(一)機制保障
1.建立了項目實施領導組、工作組。由校長任領導組組長,招生就業處、各專業負責人以及合作企業人事管理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構建了共享共建校企合作網絡組織。
2.訂立各項“雙任雙進”制度,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如:《如皋中等專業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互派管理技術人員協議》、《產學研合作協議》等。
(二)資源保障
校企合作,使教學設施、師資、技術等資源變得十分優厚。特別是企業,把生產車間或生產線建到學校,實現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三)資金保障
學校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雙任雙進”制度的落實,近年來共投入800多萬元。
五、主要成效
“雙任雙進、合作共建”,在加速職業學校自身發展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辦學目標實現的同時,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
(一)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不僅給學校帶來了設備、師資的支持,同時也帶來了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全面推進了學校各方面的發展。
(二)促進了專業教師的成長。使專業教師能更便捷地深入生產一線,明確自身水平能力提升方向,大大提高“雙師”素質。
(三)培養的人才更貼近企業需求。學生在校期間就接受了企業文化的熏陶,畢業更加受到用人單位歡迎,滿意率超過90%。
(四)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改善了企業的人才結構;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