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丹
(紅河州滇南中心醫院眼科,云南 紅河 661000)
?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臨床探析①
蘇丹
(紅河州滇南中心醫院眼科,云南 紅河 661000)
摘要:目的:探討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和治療方法,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方法:回顧分析自2014-01~2014-12,我院收治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X線平片、鼻竇攝片等分析病因,針對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結果: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和咽喉炎癥等。經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手術治療等,47例患者治愈(94.00%),3例治療有效(6.00%),治療有效率為100%。結論:慢性咳嗽誘發因素(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和咽喉炎癥等)較多,臨床需結合各項檢查手段(血常規檢查、X線平片、鼻竇攝片等)及時確定誘發因素,合理選擇對癥治療方案,有效改善預后。
關鍵詞:耳鼻喉科;慢性咳嗽;炎癥;糖皮質激素;抗生素
慢性咳嗽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一般持續咳嗽8周[1]以上。慢性咳嗽不難治,但誘發慢性咳嗽因素多,臨床醫生往往僅對癥治療導致其復發率比較高。有研究指出臨床醫師多注重胸、肺部疾病誘發的慢性咳嗽,會忽視因鼻部、咽部疾病誘發的咳嗽[2]。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占呼吸科門診量的10% ~38%,其中一部分可能就是耳鼻喉科疾病所致的。近年,針對慢性咳嗽的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合理檢查和經驗性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是處理咳嗽的有效策略[3]。本文主要淺談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原因和治療方法,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自2014-01~2014-12,我院收治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7~68歲,平均(33.33±3.67)歲;男25例,女25例;病程8周~10年,平均1.6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伴有鼻塞、流涕 30例,其中鼻塞、流涕、痰中帶血絲2例,僅流清涕2例;伴有咽部異物、灼熱感12例;刺激性干咳、咽喉發癢6例;伴有嗅覺減退2例。
1.2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檢查方法及標準
對患者進行肺部聽診、X線平片、鼻竇攝片、電子喉鏡檢查和血常規檢查等。排除肺部聽診發現異常、胸部X線片異常和胃鏡檢查異常的患者。研究對象符合以下特征,(1) 鼻內鏡或電子喉鏡檢出鼻腔黏膜有充血和水腫,伴有膿性分泌物等,或咽后壁有膿性分泌物。(2)血常規檢查發現血清總IEg、特異性gIE和外后血嗜酸粒細胞計數明顯升高。(3)鼻竇CT檢查顯示鼻竇黏膜存在增厚或者是內有液平面。
1.3治療方法
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患者首先接受抗炎、激素和血管收縮劑治療3周。若患者的病情沒有明顯改善則采取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弧形切開鉤突黏膜,分離并切除鉤突,根據情況清除前、中、后篩房的膿性分泌物,擴大上頜竇。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第5d,采用地塞米松和慶大霉素沖洗鼻腔。
過敏性鼻炎:治療期間避免接觸過敏原,長期服用長效的抗組織胺藥,并使用皮質醇鼻噴劑或縮血管劑進行局部治療,如丙酸氟替卡松、西替利嗪、雷諾考特等藥物,治療周期一般為3周。
咽喉炎癥:咽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咽部和淚腔要保持清潔,口含漱硼砂及吠喃西林溶液在。淋巴濾泡在咽后壁隆起的患者接受激光療法。喉炎患者減少發聲、霧化吸入青霉素、慶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口服金嗓清音丸、黃氏響聲丸等。
1.4 治療效果的評價[4]
痊愈:患者的咳嗽癥狀全部消失,停藥一周后無復發。有效:患者的咳嗽癥狀發生明顯改善,遇冷后有輕微咳嗽繼續本法治療。無效:患者的咳嗽癥狀無任何變化、甚至發生惡化。
2結果
耳鼻喉科疾病致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和咽喉炎癥。確診為鼻竇炎的17例(34.00%),其中3例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采用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治愈。確診過敏性鼻炎的為27例(54.00%),25例治愈,2例治療有效。確診為咽喉炎癥的為6例(12.00%),5例被治愈,1例治療有效。合計50例患者經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手術治療等,47例患者治愈(94.00%),3例治療有效(6.00%),治療有效率為100%。
3討論
咳嗽感受器主要存在氣管后壁、隆突大氣道分叉處,支氣管的上皮細胞和上皮基底層的神經末梢。咳嗽感受器可分3種[5],包括對對機械刺激敏感的含髓鞘的快適應牽張感受器(rapidly adapting pulmonary stretch receptors, SARs)、對化學刺激敏感的無髓鞘的C傳入神經纖維和慢適應牽張感受器(slowly adapting pulmonary stretch receptors, RARs)。除了上述呼吸道的咳嗽感受器外,耳、鼻、鼻旁竇、咽、心包、胸膜、心包等組織器官也可能存在咳嗽感受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其存在咳嗽感受器。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喉部發癢、咽異物感、灼熱感,同時伴發鼻塞、流涕、頭痛,甚至痰或涕中帶血絲。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鼻咽炎是誘發鼻后滴漏綜合征的病因。后鼻漏綜合征引起咳嗽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鼻竇炎誘發慢性咳嗽的病因也尚未完全清楚。本組研究對象有17例鼻竇炎患者,其特點是多伴發鼻塞、流膿涕、頭痛和嗅覺減退,但單憑臨床癥狀無法確診,而CT檢查對鼻竇炎和鼻竇真菌病的檢出率比較高。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所致的咳嗽,常用抗組胺藥,如呋麻滴鼻液和立復汀;鼻黏膜血管收縮劑和服抗組胺藥如鹽酸西替利嗪等。有3例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采用鼻內窺鏡功能性篩竇切除術治愈。過敏性鼻炎誘發的咳嗽,主要伴發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觀察患者的鼻黏膜可見其蒼白、有清涕或黏涕。可通過結合血清特異性IgE檢測,臨床表現病史、皮膚點刺試的綜合考慮確診。過敏性鼻炎主要誘因有冷空氣侵襲、灰塵等,治療期間避免接觸過敏原,長期服用長效抗的組織胺藥,并使用皮質醇鼻噴劑或縮血管劑進行局部治療。咽喉炎癥的分泌物刺激喉部黏膜的咳嗽感受器,容易使聲帶水腫、充血,繼而出現聲音嘶啞的現象。喉炎患者盡量減少發聲,合理飲食。
有研究指出處理慢性咳嗽的新法則[6]是:首先根據患者病史和臨床表現提供的線索估計可能的病因,然后決定是進行下一步相關的選擇性檢查或經驗性治療,直至咳嗽癥狀明顯好轉或痊愈即作出最后診斷。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經探查明確病因后,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均可得到有效控制。這種方法兼顧了成本及效益,患者可接受性大。
參考文獻:
[1]趙祥安,王瑞,朱佳. 慢性咳嗽的臨床研究進展[J]. 臨床肺科雜志,2014,11:2057-2060
[2]李小芳 ,賀春燕 ,溫太佩. 35例鼻、咽部疾病所致慢性咳嗽分析[J]. 臨床醫學,2004,01:48-49
[3]高偉良,邱晨. 慢性咳嗽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 臨床薈萃,2006,10(21):755-757
[4]楊美艷. 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3,30(11):36-37
[5]邱忠民. 慢性咳嗽診斷和治療的進展[J].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1(26):9-14
[6]Kastelik JA, Aziz I, Thompson RH,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 using a probability-based algorithm[J].Eur Respir J,2005,25(2):235-243
作者簡介:①蘇丹(1978~)女,云南石屏人,本科,主治醫師。
中圖分類號:R4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3-0134-01
(收稿日期: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