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歡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對學生能力培養不斷提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關鍵詞: 新課改 能力培養 高中歷史教學
新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對學生能力培養不斷提高的要求,迫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如何以高質量的教學迎接挑戰,成為每一位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不論是教育專家,還是一線的教師,都在探討這個問題而且給出一定的理論和見解。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略談幾點體會。
1.抓基礎不放松,以不變應萬變。
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測試基本不再考察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對學生能力訓練的試題不斷增多。學生常常抱怨,書本看了很多遍還是考不好。歷史教材到底重不重要,需不需要花大量時間掌握,讓學生十分困惑。歷史教師一定要告誡學生雖然考試時材料在課外但考點在課內,離開了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再強的能力也是空中樓閣。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基本結論及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等,而這些基礎知識均出自于書本教材。所以在學習中一定要以教材為本,切不可丟掉教材而迷信參考資料或其他東西。在強化基礎知識時要方法得當,“記”不等于“死記”,而是要在理解中記憶,為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從近年高考試題看,考查記憶的內容主要是客觀的歷史史實。比如政治經濟制度、法令文件、文化成就,重大事件中涉及的人物、成果及標志性事件等,這些內容必須準確記憶。理解的內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結論及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知識進行歸納比較,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
近年來的高考都非常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縱觀2015年的歷史試卷,符合《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重視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但是考查切入的角度變得十分新穎。例如:全國卷Ⅰ和全國卷Ⅱ的第25題,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基本矛盾的考查;北京卷第12題考查學生關于史學研究的原則問題,以及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關系、我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階段特征、一五計劃、羅馬法、英國君主立憲制、羅斯福新政、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斯大林體制、兩極格局、儒家思想等,這些試題都是對歷史主干知識的考查,都是歷史課程的基礎知識,高考試題在這里占有相當大的分值。
2.提高教學技能,注重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既要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又要掌握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教學技能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只有教師的各項教學技能達到熟練的程度,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只有具備較好的導入技能,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學習的情景,使學生樂于學習,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具備較好的提問技能,才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而使學生產生新的質疑,形成創新能力;只有具備較好的教學組織技能,才能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愉悅的教學氛圍。
如2014年安徽高考歷史試卷,突出考查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注重能力立意;突出體現新的史觀,尤其是從文明史觀、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待歷史、解決歷史問題。注重考查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試題涉及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必修1(政治)、必修2(經濟)、必修3(文化思想史)和選修等模塊的內容,覆蓋面廣。命題者不回避重點熱點問題,如改革、新民主主義革命、制度創新、文明融合等問題都是平常教學的熱點和重點。但在命題方式上更多地體現了開放性的特點,主觀題第36、37題都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既體現了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又注重能力立意。這樣的試題難易適中,能關照全體學生,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作答,但對學生的學科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良好的區分度。選取材料注重從新史觀的角度考查問題,體現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如對于文明的融合、社會風俗的變遷等內容的考查,既體現了高考對歷史教學的引領作用,讓老師注意將新史觀滲透到中學歷史教學實際中去,又將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有機地聯系起來,體現新課改理念。
古語說:“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因而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增強教學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向老師抱怨,歷史知識點背過即忘,實際上他們是沒有掌握復習的方法。這時我們可以和學生講一講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指導學生及時復習,掌握復習規律。另外,讓學生在復習時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綱目、一個體系、一個線索,知識點要上遞下接、環環緊扣、層層推進。也可讓學生把書本放在跟前,試著用大腦以放電影的形式再現每一課每一頁的知識點,想不起來的地方看一下書本,一頁一頁地向前推進,這是一個高度用心用腦的過程。學習方法有很多,不僅要靠教師給學生以指點,更要靠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摸索。學習方法一旦被學生領會掌握,歷史教學效果便會極大地增強,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3.各科各盡其職,注重各學科間的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今天的歷史學科試題,考查的不僅是歷史學科本身,而且涉及語文、政治、地理等多學科的知識與能力。特別是材料解析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常常不知如何下手作答,答案寫了很多也經常得不到分,學生對歷史材料解析題形成一種恐懼癥。例如“依據材料概括指出1950—2000年50年中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條件”。首先,一部分學生要在審題上犯錯誤,把它錯讀成“依據材料概括指出1950—2000年50年中國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主要條件”,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時一定要挖掘題意,辨明是非,根據要求明確時限、內容和思考的范圍等。其次,一部分學生在讀材料上會有難度,現代文還好,要是文言文那就更麻煩了。讀懂材料是前提是關鍵,材料中的按語、注釋、引文出處都不能放過,并要快速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另外,對材料還要辨真偽、明是非,切實把握命題者設問的意向和要求,以免答題時跑題或犯規而失分。再次,讀完材料還要加以概括,要求學生在讀通讀透材料后,從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這對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要求比較高,與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密切相關,需要學生在平時練習中加強鍛煉。最后,作答也要注意,切忌雜亂無章,不論多少要點都一段。答案要注意要點化、序列化,要做到字跡清楚、層次明了、分點敘述。因而在高中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協調各學科關系,只有各科各盡其職,注重學科間的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現在的高中歷史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在夯實基礎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只有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才能在高考中獲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郭友,主編.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
[3]2015高考文綜試卷分析及2016高考趨勢與對策.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