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紅++++王聰
摘 要: 從目前我國的教育形勢看,傳統的數學教育正在向以培養學生素質為宗旨的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轉變,在這種轉變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 心理學 興趣教學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國內有關興趣的心理學研究或者學習興趣的研究方面的文章有很多,從總體上來說這些文章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有很多文章是對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很少有文章對產生興趣的機制和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論方面探討;二是國內有關興趣的心理學的研究很少,主要的理論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介紹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文本興趣的研究方面,對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國內少有的對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興趣機制的討論上,這是國內對興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現狀。
西方對興趣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并且在理論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把興趣分為個人興趣和情景興趣。個人興趣是由個體的傾向性引起的,與每個人的特點有關,例如好奇心、興趣、愛好、經驗,同時和情感有一定聯系。所謂的情景興趣是指當前環境中的某些元素和刺激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它對個體的知識和參照系統只有短暫性的作用和邊緣性影響。情景興趣相對于個人興趣具有更加持久的影響,與此同時情感興趣是個人興趣產生的基礎,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個人興趣。情景興趣之所以備受大家的關注主要是因為情景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情景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景興趣,并通過不斷的努力促使情景興趣轉化為學生的個人興趣,使得個人興趣能夠長時間、穩定存在。
一、“新穎性—復雜性和可理解性”評價模型
Paul J.Silvia認為,興趣的評價模型理論是“綜合的和延伸的”,能夠把這些不同領域結合起來,并且能夠揭露他們之間的一致性,還能夠把他們之間相互沖突的問題解決。Paul J.Silvia對每個領域的興趣機制都進行了有效的實驗研究,并且在實驗研究之后提出了興趣的“新穎性—復雜性和可理解性”評價模型。這種評價模型的前提假設是興趣是一種情緒。最近幾年,大部分心理學家把興趣看做是一種情緒,認為“興趣是一種與好奇、探索和信息搜尋有關的情緒”。
情緒的評價理論認為,情緒來源于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人們會對事物的意義進行評價,由此導致情緒的產生。假設情緒是由評價產生的,那么什么樣的評價能夠產生情緒?什么樣的評價不能產生情緒?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興趣主要來自于兩種評價,一個評價是新穎性或者是復雜性,換句話說就是事物具有新鮮的、奇特的、復雜的等特性,另外一個就是事物的可理解性,也被稱為個體的因應能力評價,主要是因為它涉及人們是否有技巧和能力處理時間的評估。總的來說,如果人們認為一個事物是新穎的或新奇的,同時容易被人們理解,那么人們就會認為該事物是令人感興趣的。為了表達簡潔,為了讓人們容易理解、應用,我們可以把兩個維度變成新穎性和可理解的復雜性。很多實驗研究的結果都表明,這兩個評價維度都能夠很好地預測興趣。興趣的新穎性—復雜性和可理解性評價模型的外在信度比較高,適用范圍比較廣,具有綜合性和延伸性的優勢,與此同時具有簡潔性和易于理解性,能夠很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的各種活動情景。
二、興趣的評價模型與課堂教學學習興趣的激發
Paul J.Silvia的興趣評價模型讓人容易理解的同時很容易被人們接受。什么樣的課堂才會讓人們容易感興趣?毫無疑問讓人感興趣的課堂應該是新奇的,上課的難度和速度是適合學生的,內容的講解是容易被學生理解的,不超過學生的理解水平。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這三個要求指導教學實踐,以此達到激發學生上課興趣的目的。
1.新穎性和奇特性的策略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新奇的或者不斷變化的事物產生興趣,容易被運動的事物吸引。因為新穎的或者運動的事物往往對人類產生危險,所以在人類進化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就逐漸產生一種本能,對新穎的或者不斷變化的事物就產生警戒心,對此產生一種生存性的保護機制。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課堂產生興趣,并且保持這種興趣,老師在應該在教學內容、上課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創新性。另外,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改變自己的授課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適當的難度和速度策略
興趣的評價理論表明,過于簡單和復雜的事物都難于讓人感興趣,過于簡單,讓人覺得沒有挑戰性,過于復雜,就會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導致的結果要么是學生立即放棄,要么是學習一段時間過后發現自己還是理解不了再放棄,不管是這兩種結果的哪一種,都會導致學生學習焦慮的增加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保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學的難度和速度,每屆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在理解程度上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難度和速度。當然,“適當的難度和速度”對于教師來說也不是容易把握的,適當的難度和速度策略只能是一個原則性的指引,如果教師想要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就需要在課堂上通過學生的表現,對問題的回答等方法了解當前學生的現有水平,還要結合教學經驗,靈活、有變化地把握學生的難度和速度,推動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
3.直觀化策略
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如果采用直觀化的策略,就可以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語言直觀和模型直觀,語言直觀就是通過語言比喻和類比,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具體事物,理解起來更簡單、容易;模型直觀提供實物、模型、標本、掛圖等讓學習材料可直接感知,形象具體,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興趣;可以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上課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放映幻燈片等,以此調動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
新穎性和奇特性的策略、適當的難度和速度策略、直觀化策略這三個教學策略中,有的操作性比較強,易于掌握使用,如新穎性和奇特性的策略、直觀性策略;有的教學策略比較微妙,只是原則性的指引,如適當的難度和速度策略,需要教學實踐者結合教學經驗靈活地使用。
參考文獻:
[1]嵇靜.激發和培養數學興趣.課改探索,2006.
[2]程曉玲.激發學生數學興趣的教法研究.教育科學論壇,2002.
[3]郭建芳.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認識.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3.
[4]張巧麗.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5]劉富強.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職業教育研究,2005.
[6]楊起群.淺談培養中師生的數學興趣.廣西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