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發
摘 要: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為了順利適應全球貿易新規則及參與其中,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地區成立了自貿區。自貿區的設立一方面是為了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而進行的先行先試,另一方面會將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向全國推廣,這樣,其改革措施必將對我國未來的市場化改革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在研究自貿區改革的目的、任務、措施的基礎上,探討了對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及經管類現代服務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進而提出創新課程體系、打造優秀師資、深化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高職現代服務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 自貿區 現代服務業 人才培養
一、我國設立自貿區的目的與改革任務
(一)自貿區的內涵
自貿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的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協定,分階段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實現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另一種是狹義的自貿區,按照《京都公約》(1973年)的定義,自貿區則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我國的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都屬于狹義的自貿區。
(二)我國設立自貿區的目的
自由貿易區是我國基于未來的市場化改革而實施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其主要目的在于兩個方面:其一,從對外開放的視角看,主要是為應對全球經濟貿易新規則而進行的謀劃設計,如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諸邊服務業協議”(TISA),力求在自貿區先行先試,逐步積累經驗,以便日后能順利適應國際多邊和區域合作,為中國進一步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必要的前提準備;其二,對內而言,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為適應這種新常態,必須加快市場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推動我國的制度創新、要素升級,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價格機制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力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順利轉型升級,以此同時,可以把自貿區建設成以開放促改革的窗口、參與全球經貿合作的平臺,由此產生對外開放的新示范效應,并逐步將四大自貿區的好的做法和經驗向全國推廣,帶動各地區協同發展。
(三)中國自貿區的改革任務
我國自貿區的改革內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第一是針對貨物貿易領域,通過貿易便利化改革,采取海關、邊檢、碼頭、倉儲、物流等方面的便利化改革及關稅領域和非關稅領域等的改革和調整措施深化邊境開放;第二是針對服務貿易領域實施擴大邊境后開放,力求在各個行業中擴大開放,實現與國際接軌;第三是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重點在于按照依法治國、與國際接軌的原則,根據通行的國際法律法規、國際規則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重建,創造新的營商環境。第四是通過市場化改革,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促進政府職能轉換,入貿易便利化改革涉及海關等各監管部門的協調,及如何簡化程序提高效率;投融資改革要適應準入前國民待遇和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從重事前審批轉為重事中、事后監管;服務產品市場化還涉及市場構建、價格改革及市場監督管理轉變問題;人員流動涉及勞動力市場管理改革、境外人員居留等一系列管理改革;信息溝通涉及網絡、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擴大開放后面臨的管理工作的轉變和完善,其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貿易便利化、投融資便利化、服務產品市場化、人員流動便利化、網絡信息溝通便利化,最終實現經濟體制創新、政府管理創新,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徑。
二、自貿區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影響
(一)對外貿行業的影響
貿易便利化是自由貿易區最基本的功能,即在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制造和再出口。四大自貿區實施境內關外管理,貨物進出試驗區相當于進口和出口,享受關稅等優惠政策。監管上采取“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模式,實現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一線監管集中在對人的監管,口岸單位只做必要的檢驗檢疫等,海關從批次監管模式轉向采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實現區內人與貨物的高效快捷流動。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在注重對接國際經貿規則背景之下,自貿區勢必還將進一步推動貿易便利化,同時提升貿易開放程度、轉向采用集中、分類、電子化監管模式,實現區內人與貨物的高效快捷流動。在后續發展中,自貿區在注重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的同時,將進一步推動貿易便利化,同時提升貿易開放程度。
(二)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
在金融方面,為了更好地對接國際規則,適應新一輪全球化要求,投資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理所當然也是自貿區的重要試點內容。投資自由化一貫通行采用公平競爭的政策和整個過程的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支持外國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區內銀行業等金融領域。金融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四大自貿區在金融方面的試點內容主要包括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產品創新等,也將涉及離岸業務。自貿區推動離岸金融業務,拓寬外商金融投資范圍,包括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自貿區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由此可見,自貿區的發展將對銀行業、融資租賃行業、民營銀行、投資性公司產生一定影響。
(三)對電子商務和物流行業的影響
自貿區對電子商務和物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跨境電商和跨境物流方面。當前,全球貿易價值鏈的重構整合,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跨界融合,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促成了跨境電子商務、離岸貿易、保稅展示交易平臺等新型貿易業態的涌現。自貿區肩負著為促進貿易便利化而積累可復制、可推廣試點經驗的歷史使命,構建與之相匹配的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及支付結算等支撐平臺,進而服務全國。
目前前海自貿區的跨境物流通關與國際商務服務平臺導入跨境電商公共模式、國外跨境電商企業自營模式、國內大型跨境電商企業與拓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國內大型電商自營模式、國內外全球制造與流通企業跨境電商自營模式、小微跨境電商創業模式五種,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第一種、第三種、第五種發展潛力都比較大。受益于貿易便利化、跨境電商的發展,跨境物流也將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
三、自貿區視角下我校高職經管類人才培養的挑戰與應對之策
(一)挑戰
1.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從自貿區的實踐看,懂英語、懂專業、熟悉國際規則、具備較好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受歡迎,但相對于需求來說,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跨境電商人才,由于融合國際商務和電子商務兩大專業的知識體系,而目前我國人才培養是分國際商務、電子商務兩個專業獨立培養的,這種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形成,其人才供給更少。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受制于生源、師資隊伍、培養機制等因素,在培養自貿區急需的復合型人才方面存在很大困難。
2.校企合作難以拓展。自貿區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沒有成熟的教材可用,很多業務也是處于探索階段,涉足的企業僅限于自貿區內,對于區外的省份來說,很難找到涉足自貿區業務的企業,這對于學校教學來講面臨很大挑戰。沒有合作企業,相關業務沒有實踐的平臺,相應的課程難以與企業業務相對接。
(二)應對之策
1.創新課程體系建設
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針對現代服務行業所需的職業崗位及職業技能進行,依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工作任務驅動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在對現代服務行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由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現代服務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實踐研討會進行論證,對人才的職業成長歷程、職業工作過程進行分析,從職業素養、專業基礎能力與專業綜合能力等方面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重點突出復合型的特點,加強外語教學和國際化視野培養。
2.打造一支優秀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學校應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提高教師隊伍實踐能力與崗位工作的指導能力,為此,應鼓勵教師取得“雙師”資格,支持教師定期輪崗到自貿區現代服務企業掛職鍛煉,積累實踐經驗;也可以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自貿區現代服務企業的技術骨干或中高層管理人員到校擔任專、兼職教師或不定期舉辦專業講座,多種途徑構建出既精通理論又精通實踐操作的“雙師”隊伍,為提高學生應用能力提供保證。
3.深化與自貿區現代服務企業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就是與市場對接,了解真實的業務流程、發展現狀及趨勢,既為老師提供業務實踐的平臺,又為學生創造實習、就業的機會,讓學生實現與市場無縫對接。因此,為了及早了解自貿區的業務、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高職院校應通過共同建設相應課程、派遣專業老師到自貿區企業進行企業實踐、自貿區業內人士講授企業課堂、推薦學生到自貿區實習就業等方式進行深度合作,打造互通的交流機制,實現學生就業能力與市場要求的零距離。
參考文獻:
[1]肖芬,唐聘莉.新常態下國際商務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5(6).
[2]周漢民.我國四大自貿區的共性分析、戰略定位和政策建議[J].國際商務研究,2015(4).
[3]王孝松,張國旺,周愛農.上海自貿區的運行基礎、比較分析與發展前景[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7).
[4]陳炳才.自貿區熱與地方改革試點[J].武漢金融,2014(5).
[5]張明,郭子睿.上海自貿區:進展、內涵與挑戰[J].金融與經濟,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