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摘 要: 為讓學生專心聽課,小學數學教師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枯燥的教學內容形象化;欲擒故縱,開發學生潛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教學想法 教學做法
小學生天生好動、貪玩,即便是窗外飛過一只小鳥,也可能把他們的視線引向遙遠的天空,再加上有些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使得他們對課堂提不起精神,有些基礎差的學生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教學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那么,怎么讓學生愛上課堂,專心聽課,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我談談想法和做法。
一、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學生如果喜歡某個老師,就會對他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提高這門學科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師,要想被學生喜愛,我們不僅要注重外在的儀表形象,更要具備美好的內在素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違紀學生沒有批評,沒有斥責,反其道而行,找出其閃光點,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對學生人格的尊重,達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尊重可以使人理智,更易使人悔過。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個體的差異。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以“寬容”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錯誤的學生。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必須首先做有美好人格魅力的教師。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課堂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提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的教育思想。老師的作用就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空間,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引導學生真正發揮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成為追求知識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學《2和5的倍數特征》時,先讓學生分小組自己探究2和5的倍數特征,然后各小組推選代表到講臺前講一講是怎樣研究出2和5的倍數特征的,特征是什么?又是怎樣驗證的?其他同學可以向他提出質疑。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每個人都是課堂的主角。在這里,他們有老師的指導,有同學的合作與幫助,可以張揚個性,展現風采。
當然,老師在課堂上既不能隨意開放,讓學生任意發揮,又不能管得太死,剝奪了學生發揮的權利。只有正確、合理地引導,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上的參與者,把精力投入到課堂中,全神貫注地聽課。
三、把枯燥的教學內容形象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將運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形象化的,數學課堂也應該是形象化的。例如這樣一道題:x、y成正比例,y、z成反比例,x和z成什么比例?我在講解時,形象地打了個比方,x、y成正比例,二者之間好比朋友關系,y、z成反比例,二者之間好比敵對關系,x、y為友,y、z為敵,那x與z不就是敵對關系,也就是反比例關系嗎?如此形象地講解,學生聽了頓時豁然開朗。
只要老師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融于有趣的形象化的情境中,就能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趣味。學生被這種形象化的數學吸引之后,自然而然地會愛上數學,愛上老師的課。
四、欲擒故縱,開發學生的潛能
在美國一家動物園,有個飼養員喂猴子時,不是把食物好好地擺在猴子面前,讓猴子輕易地就能吃到食物,而是費盡心思地故意為難猴子,把食物放在樹洞里,這樣猴子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吃到。在得到食物的過程中,越是讓猴子夠不著,猴子就會越努力地夠,這些食物是它花費了很多心思才得到的,而且很難得到,所以得到了以后,猴子才會珍惜。
任何事物都有共通之處,如果把上面的理論放到課堂教學中,也是行得通的。我們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設置一點“障礙”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我在教《3的倍數特征》時,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障礙”——“我認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根據前面學的2和5的倍數特征,大多數學生沒有異議,這時我就引導他們從反面證明自己觀點的謬誤性。“請大家能否舉幾個例子驗證驗證一下?”這時終于有學生表示反對了,“13、26、49個位上是3、6、9,但不是3的倍數。”教室里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樣給學生設置“障礙”,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探究3的倍數特征上,養成了積極思考的習慣。
有“障礙”,就有挑戰;有挑戰,就有勝負,就會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決“障礙”中,并且在解決“障礙”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五、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有些老師認為“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的課堂,才算是成功的課堂”,這種想法是不太科學的。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有“問題”,甚至在課堂上解答完舊問題的同時,還有新問題涌現,以至于不得不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激勵學生不斷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未知的問題。
只有所有老師不斷提高文化道德修養及課堂教學藝術,讓學生喜歡你,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像磁石一樣牢牢地抓住他們,使他們聚精會神地聽講,才能強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