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潔,袁奉衛,王麗雅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
大數據時代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中的困惑分析與變革
張永潔,袁奉衛,王麗雅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信息化教學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領域,而大數據時代職業院校的教師,對于如何應用MOOC、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勢必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分析教師信息化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困惑和應對方法,同時指出大數據時代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必須實現的3類轉換:教學資源觀轉換、教學方式轉換和教師發展觀轉換。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職業教育;大數據
注:本文系全國第五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
為了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戰略部署,推進職業教育數字校園建設,教育部等多部委組織并實施了“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和“國家示范性職業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簡稱“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教育信息化使我國職業教育發生了巨大變革,正如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在這場變革中,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發展。但是,大數據時代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出現[2],給職業院校教師帶來新的困惑和挑戰。
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運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其本質是指教育者和學習者借助多媒體、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2]。筆者對我校部分教師信息化教學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其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困惑:(1)信息化教學是否就是展示課件和視頻?(2)如何處理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3)如何解決信息化教學中教學效果評價一般問題?
1.1困惑1——信息化教學就是展示課件和視頻
存在這種困惑的原因在于沒有理解信息化教學的內涵。使用信息技術不等于信息化教學,信息技術的使用只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主要特征。從本質上理解,信息化教學還涉及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和現代教學方法的運用[3]。信息化教學帶來的不僅是教學形式的變化,更是教學內涵的更新。因此,信息化教學與課件、視頻的展示是不等價的。課件和視頻是知識表現的媒介,展示課件和視頻只是信息化教學的一種手段。
1.2困惑2——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支配地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使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后,只是把“書灌”和“人灌”方式變成了“電灌”,并沒有實現教學模式的變革。信息化教學模式包括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境4要素[3]。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所學知識進行建構,并解決實際問題。對于不同課程和知識點,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課前和課堂上采用翻轉課堂、微課程與傳統模式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課后指導學生通過MOOC和翻轉課堂模式進行反饋式學習。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可以自主進行“再學習”。
1.3困惑3——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后教學效果評價一般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4]。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和“學”的價值的過程,評估教師的教學工作(包括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一般,首先判斷教學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如果教學評價設計不科學,需要重新設計評價標準;反之,必須要求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或教學過程;同時,需要優化學生學習方法、策略和過程。例如,教師調整教學設計,采用MOOC模式實現學生在線多次學習,采用微課程和翻轉課堂實現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再學習”。
大數據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大數據為職業教育信息系統重構及教育數據的匯聚、存儲和處理提供了可能,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動力[5]。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6]指出,為了“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
大數據不僅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動力,也為信息化教學的變革提供條件。當前,MOOC、微課程和翻轉課堂受到教育行業的極大關注,并且已被逐漸推廣。它們的興起是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教學領域的創新,是大數據推動信息化教學變革的第一波浪潮[6],促使信息化教學在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和教師定位方面發生變化。
2.1大數據促使教學資源觀發生轉變
當前,“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和“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項目積累了大量課程資源,但仍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根本原因不是資源少,而是其中大多數是為教師教學準備的課件資源,而不是為學生準備的學習資源。
大數據時代,翻轉課堂和微課程的興起,促使我們告別傳統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的資源觀,構建和開發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程資源觀,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課程資源轉化為信息化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資源。實現資源觀轉換的原因有3個:(1)微課程資源建設的核心是學生,建立微課程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2)開發微課程資源要求教師參與,這樣能夠最終破解資源難題。(3)云計算環境下可以存儲海量課程資源,教師和學生能很方便地找到微課程資源,提高信息化教學效果。
2.2大數據促使教學方式發生轉變
翻轉課堂屬于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具有信息化教學前移的顯著特征[5]。翻轉課堂使“以教師講授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轉變。
常規教學活動中,當教師給學生“一對一”補課時,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效率較高。而翻轉課堂和微課程也具有“人機一對一”特征。如果微課程具有趣味性或重要性,學生在“人機一對一”互動過程中注意力會特別集中,學習效果也較明顯。
翻轉課堂要求教師預先設計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使用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制作適合自主學習的教學視頻。課前,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預先觀看教學視頻,并完成評測任務。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情況,通過暫停、倒退視頻調整學習步驟和速度。在課堂上進行測評時,學生自信心增強。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課前學習和課堂測評情況,自主決定是否對課程內容進行復習。
2.3大數據促使教師發展觀發生轉變
微課程也屬于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同樣具有信息化教學前移的顯著特征[5]。微課程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具有新的能力和職能。
微課程包含課程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等環節,它將課程分解為具有目標、任務、資源、作業與互動等的微型課程體系[7]。微課程要求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及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還要具有處理教學資源能力,如使用屏幕錄像軟件和多媒體處理軟件、媒體后期處理能力等。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獲得“劇本”(教案),并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教學過程。教師既是課程的“導演”(設計者),又是“主演”(實踐者),教學活動是“自導自演”。微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新的職能:不做“演員”,只做“導演”。微課程教學模式下,教師不需要“演”劇本,而需要考慮如何設計好的“學習任務單”,如何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視頻,如何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拓展學習深度,如何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等。
大數據時代下,職業院校教師運用MOOC、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教學,勢必存在一些困惑和挑戰。為了推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教師不僅要應對這些困惑,還要做到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師發展觀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Q].http:// www.china.com.cn /policy /txt /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2]金陵.從聯系中看MOOC、微課和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14(6):33.
[3]南國農.信息化教育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6(8):5-9.
[4]程書肖.教育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3):26-30.
[6]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Q].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06-22.
[7]金陵.大數據與信息化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研究,2013(10):8-13.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5-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