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子彬(北海市衛生學校,廣西 北海 536000)
中職語文課前3分鐘演講的探索
岑子彬
(北海市衛生學校,廣西 北海 536000)
針對中職生口語表達能力弱的特點,分析語文課前3分鐘演講的作用,并提出實施方法。
課前3分鐘;演講;語文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目前,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注重動手能力,但卻忽視表達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生練得一身好本領,但是在與人溝通方面卻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聲音小、表達不清楚、邏輯混亂,個別學生甚至不敢出聲說話。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鍛煉其口語能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筆者將課前3分鐘演講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入中職語文課堂。
1.1鍛煉學生膽量
筆者曾經問過很多學生在進中職學校以前有沒有上講臺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講話的經歷,大部分人說沒有,而且表示自己以前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現在,有了課前3分鐘演講,很多學生有了上臺說話的機會。雖然第一次上臺時他們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甚至不敢抬頭直視他人,但是在第二次、第三次演講之后,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更令人驚喜的是,有些學生從開始時的低頭默讀到后來能與他人互動。
1.2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每次課前演講學生都很踴躍,短短的3分鐘演講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了能得到大家的贊揚,演講者在課余時間做了大量功課,表現欲在課堂上得到了滿足,課堂上多了掌聲,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繼續保持高昂的情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課堂上師生互動大大加強。活躍的氣氛延續到整節課結束,教師不再苦惱于課堂沉悶,不用再苦思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1.3增加閱讀量,提高寫作水平
學生為了做好演講,課余時間不斷翻閱各種資料,隨著涉獵范圍的擴大,他們的閱讀量不斷增加,無形中也積累了寫作素材。很多學生為了能順利演講,課下還精心組織演講稿,反復修改,鍛煉了寫作能力。
2.1演講順序
演講一般按座位順序進行,從第一位學生到最后一位學生,筆者本著“一個都不能少、人人都有份”的原則,想方設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前3分鐘演講中來。演講一般控制在3分鐘以內,要求盡量脫稿,聲音洪亮,配合手勢,富有感染力,可以與其他學生互動。
2.2演講內容
演講內容不設限制,只要健康即可。學生可以講故事、誦美文、講述生活中發生的小事、點評時事熱點,也可以暢談人生感悟。
2.3演講點評
每位學生演講結束后,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要及時點評,先讓學生做觀察員進行點評,然后教師再做點評。點評以鼓勵贊揚為主,輔以中肯的改進意見,讓學生不斷進步。這樣循序漸進,教師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學生的表現也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3.1轉變教學觀念
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感到厭煩。語文教學中,學生應該始終處于主動參與、樂于其中狀態。課前3分鐘演講為整堂語文課注入了活力,學生的表達欲被釋放,思維的火花被點燃,課堂教學變得輕而易舉且富有成效。
3.2循序漸進
中職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口語表達能力欠佳。剛開始演講時,教師的要求一定不能太高。“要我說—我要說—我能說”是筆者的思路,即先鼓勵學生克服膽怯心理,開口說話;接著促使學生主動要求演講,積極參與其中,體會到演講的樂趣;最后掌握演講技巧,逐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筆者把這3個階段融入一年的語文課程來推進,連續性的訓練使教學效果更好。
3.3創新課前3分鐘表現形式
課前演講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但是演講并不是唯一能提高這一能力的方式。從一開始,筆者就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采用多種形式展示自己,如演講、說相聲、演小品、講故事,或者與他人合作完成一個語言作品。靈活的形式讓學生更加努力地為每一次上臺做準備,也更加期待自己一次比一次精彩的表現。
G421
B
1671-1246(2016)15-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