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萍
(河西學院外國語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在醫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
蔣海萍
(河西學院外國語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分析大專院校學生醫學英語學習現狀,提出在醫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并在詞匯教學、課文教學以及口語對話教學中加以運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對分課堂”教學法;詞匯;課文;對話;醫學英語
隨著招生體制改革,我校近幾年招生均為大專系列,同時還因自主招生,吸收了大量職業學校的“三職生”,大一新生達兩千多人,這就出現了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教師面對人數眾多的班級,難以開展教學,師生交流互動少,課堂氣氛沉悶,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嘗試將“對分課堂”教學[1]運用于醫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分課堂”就是把教學分為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課堂[1]。“對分課堂”把講授與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有一周的時間內化吸收。筆者在2015年第一學期后半學期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專門用途英語系列教材《醫學英語》,內容涉及醫學領域相關專業術語。大量的醫學詞匯讓學生無所適從,詞匯量大,難以記憶,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我們在課上主要講解醫學詞匯的前綴、后綴、詞根以及合成法。例如,后綴-emia(血液狀況),anemia(貧血),glycemia(血糖過高);-itis(炎癥、發炎),-uria(尿狀況),-pathy(某種疾病),-graphy(記錄過程)。教師在課上對這些詞綴進行講授,讓學生在課后一周內,將單詞表中所有帶這些后綴的詞歸類,并標出讀音和漢語意思,也可以上網查詢相關詞匯,并抄錄下來,下次課上每人至少說5個單詞,而且盡量不拿手頭資料,看誰說的多。剛開始只有一小部分學生發言,教師給予表揚,時間一長,學生便會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達到內化吸收的目的[2]。這樣的方法多次使用,學生便在不知不覺中記憶了單詞,解決了醫學詞匯難背誦的問題。通過半學期的實驗,筆者所帶5個班級269名學生在單詞考核中,95人≥90分(占35%),142人≥70分(占52%),12人≥60分,只有20人沒有通過考核。教師有限,班級多,班額大,駕馭難,詞匯量大,無法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教學活動難以開展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醫學英語課文主要為醫學專業技術性文章,內容廣,分支細,涉及病理、生理、生化、解剖、微生物等基礎學科以及內科、外科、口腔、中醫等臨床學科。短短72學時很難對所有內容一一講解。筆者把教學內容進行歸類,將每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把問題布置給各小組。一周后各組課上交流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生課后積極準備,爭先恐后地在課堂上交流自己查到的信息。有時還會發生辯論,打破了常規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格局。例如:在學習一篇藥品說明書的課文時,第一節課用于講授,學習一則治療糖尿病藥品的說明書,從功效、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認識藥品說明書的書寫要求。之后要求學生找治療感冒、胃病、腰腿疼痛等的藥品說明書,翻譯成英文,下次課上交流。課后學生認真查資料、查字典,課上氣氛活躍,師生關系得到了改善,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學習醫學英語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絕大部分學生中小學階段是通過閱讀與語法訓練來學習英語的。因此,學生用英語交流時,不能及時將所學英語知識轉換為語言信息傳遞給對方,不能通過姿態語言(手勢、身勢)及時洞察他人心理狀態與意圖,捕捉對方所表達的信息或者表述自己的訴求,從而達到交際目的。通常表現為語言交流焦慮,繼爾產生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后,也不敢表達出來;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最終發展為交際能力缺失[3]。“對分課堂”解決了這一問題。筆者將某一對話場景用漢語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場景自編對話。如:你感冒了,發燒頭疼、惡心、嘔吐。同學陪你去看病,你和醫生之間會有哪些問答。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醫生和病人,課后商量問題對話,下次課上兩人一組進行表演。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還加了一些劇情在里面,不時引起全班大笑,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爭相表演、積極性也得以提高,達到了預期效果。
總之,醫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格局,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學習積極性加強了,師生關系改善了,教學效果也得到明顯提高。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6.
[2]劉潤清.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287-289.
G421
B
1671-1246(2016)11-0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