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
摘要: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域劃分,以市場為導向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各個地域的特色。但是對于那些依賴資源來發展經濟的資源依賴型縣域,進一步的發展卻得到了限制。資源是在時刻的開發,但總有枯竭的一天,這對于資源依賴型小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資源依賴型 縣域 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
基金項目:2013年度河套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青年研究項目~煤炭資源依賴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期為例 項目編號:HTXYSQ13003。
“縣域”這個概念在黨的十六大會議上第一次被提出,十六屆三中全會也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傳統的歷史條件下,以資源為開發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縣域發展的主要模式,特別是那些資源依賴型小區域。但事實上,這種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缺陷,甚至有可能限制縣域經濟的長期發展。為了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就要轉變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本文將研究資源依賴型小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一、轉變資源型小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單位的發展區域,它是城鄉連接重要一環。它的發展關系到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縣域經濟發展在提出的同時就是要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堅持資源開發和迎合市場需求的結合,用特色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由于資源的枯竭性,資源依賴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搖搖欲墜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所說的資源依賴型經濟,就是依靠區域資源優勢,通過對自然區域的開采,產品的初級加工形成了資源依賴型經濟,它的特征就是依賴相關資源進行發展。
資源依賴型小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進行轉變的原因與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缺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方面,小區域的經濟由于將資金集中投資在資源開采,造成了對其他產業經濟投資缺乏的情況,從而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出現了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區域的主導產業結構以資源為主,單一而且結構不合理。在單一的封閉的經濟模式下,目標也單一,技術也得不到進一步的開發,還會導致失業人員的增加和人才的流失,更嚴重的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在另一個方面,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過度的開采資源不僅對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局面,而且對于資源依賴型小區域經濟的發展無疑是致命的。這些地區一旦所依賴的資源走向枯竭,而且在沒有發展其他替代產業的情況下,面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如產業鏈斷裂,企業破產,失業人員增多等狀況。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縣域發展經濟僅僅關注內部資源的利用,而忽視了外部資源的作用。經濟發展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響,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更廣闊的市場。因此轉變資源依賴型小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資源型小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一主要是將原有的的單一產業的封閉模式變為主導模式,同時發展其他產業經濟,實現不同產業的的集體發展。二是將資源依賴變為依賴技術發展經濟。三是不能僅追求一時的小部分經濟成果,要堅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是適當開發內部資源,同時利用外部資源發展經濟。
縣域經濟為了避免資源的枯竭,就要從發展單一產業過渡到發展多種產業并存的局面。很多小區域以采集礦產資源,采伐林木等不可替代資源為生,可以同時注重能源工業,醫藥產業,果林業等等與三農相關的基礎產業,也可以開發新興的支柱產業,使傳統的資源開發產業與新興產業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資源依賴型經濟主要是轉變依賴資源的狀況,這是就需要技術的支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開發。淘汰落后的技術,放棄粗放經營,鼓勵和支持先進的,能充分利用資源的新興企業;縣域經濟發展要更新觀念,不能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的減少說明環境的惡劣程度再進一步加深。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資源依賴型小小區域可以發展現代工業,運用先進的技術一改之前落后的傳統技術,發展環保的產業,這是資源依賴型產業轉變的關鍵。發展現代農業,同樣是以科技為基礎,發展循環農業。優化農業結構不僅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縣域的環境。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不僅能促進小區域經濟發展,也能避免超越縣域環境資源本身的承載力,同時也能提高小區域人民的生活質量;內部資源是指縣域內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外部資源指的是外部人才,市場,技術等等,而且外部不僅指的是國內其他縣域,也可是是國外可利用的資源。利用外部資源雖然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促進縣域的發展。
三、結束語
縣域的經濟發展能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轉型對資源依賴型小區域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不僅脫離了原來固有的舊模式,還能與現代經濟模式接軌,緩和了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的矛盾。對縣域人民來說既能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等,也能推動縣域進一步的城市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萍,祁春節.綜合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仙桃、棗陽、麻城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5(06)
[2]趙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基于產業驅動的視角[N].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3]萬軍,高宏彬,鄒昊,楊錫懷.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