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摘 要: 教學是師生間互動的雙邊運動,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如何把握好物理教學中的教與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怎樣的位置上審視,怎樣演繹好這個角色,特別是如何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能夠學會學習、熱愛學生,并使最佳學習心態得以維持,那是一種配合,一種默契。
關鍵詞: 物理教學 位置 角色
教學顧名思義,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物理教學要想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合理結合教與學這兩個方面,這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普遍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一、理清教與學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兩個關鍵構成部分,二者分別為外因和內因,也就是說,學可以獨立進行,而教則無法離開學,教的功能與成效只有通過學才能得以展現出來。只有經過學生的思維與再加工以后,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才可能真正為學生所獲得。可見,幫助學生學,使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提高,這即是教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古語云“授人以漁”,也就是說,在最短的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并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得以持續下去,即離開了教以后仍能延續——不需教,這種學習才能稱得上是有效的。學是為了會學、會用,學而不會用就失去了意義,并且在應用中不斷完善、創新所學。學生在教師的精心組織指導下,在保證學習進度的前提下能進行最大限度的獨立自主學習,讓相應能力得到最大發展、發揮。這樣學習才會對知識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記憶持久,容易遷移,為今后提高學習質量和速度提供了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看待自己的位置,需知學生才是主體,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如果講得過于透徹,過于仔細,總是害怕學生這里不懂、那里不懂,那么這樣的教學方法反而會使學生受到束縛。
學生面對學習,存在不同的態度和基礎,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此時,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幫助,使他們面對困難時更有信心。具體而言,就是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及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依據,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絆腳石”向容易攀登的一級一級的“階梯”轉化,從而使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攀登學習“高峰”。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這是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核心任務,教師要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必須轉變理念,在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難題,學會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多下工夫,而不是在某個具體的內容和題目上面反復地講、仔細地講、過多地講。
二、理清物理教學問題
一些學生對物理學科存在害怕、恐懼、抵觸心理,覺得很難學好這門學科。物理這門學科存在特殊性,要求學生“會看、會動、會算、會說”等,這是使學生感覺這門學科難學的主要原因。因此,物理教學需要從學科特殊性出發,而不能僅僅按照一般性的教學規律進行。物理學知識與物理學方法是物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涉及的兩大塊內容,除了學習書本中的知識以外,學習還需要物理環境。
教師在創造物理學習環境的過程中,第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能夠進入并維持最佳學習狀態,具體而言,可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以回憶、復習的方式激活涉及的舊知識,使學生的長期記憶活躍起來,轉化為工作記憶。新舊知識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能夠使舊知識遷移至新情境中,使新舊知識之間聯系起來,知識結構也得以構建起來。如向學生講授沉浮條件之前,可引導學生對合力、平衡力進行回憶,利用已有知識對液體中的物體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借助新舊知識的共性幫助學習新知識,使學生能夠從整體角度認識“力的分析”方面知識,其次,可以通過提出學生無法解釋的新問題,將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舊的認知結構所存在的缺陷揭示出來,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起來,主動認知沖突,彌補認知缺陷,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完善,等等,在學習過程中更積極主動,學習效率也更高。
第二,要創造物理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以此為依據對所遇到的物理問題進行探索和分析。學生最適當的探索物理問題的環境就是物理實驗,通過排除干擾因素、控制條件等方式,可在物理實驗中充分體現物理規律和性質等。如“伽利略實驗”可使學生明白“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如很多學生對于“在風力吹動下小沙丘會迎風移動”這個現象覺得不可思議,而讓學生做模擬實驗判斷,眼見為實,明白“氣體流速越大,壓強越小”的道理。實驗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了物理本質,學習興趣更濃,學習積極性更高。
第三,還應設計一組適合學習水平的物理研究問題,即循序漸進,制定分步學習目標,使學生通過努力逐步實現目標。制定整體策略,提出恰當問題,從而調節、指導、協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提問應當有明確目標,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包括分析、判斷、檢驗、選擇等找到正確道路,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此外,要以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為依據提問,也就是說,要難易適中,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探索的樂趣,將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和熱情激發出來,提高效率,并能持續下去,使“終身學習”的目標得以實現。
三、激活學生的學習
智商比較高的,學習基礎比較好的,教師自然不用為他們的學習態度、能力擔憂,要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和幫助的是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物”,小時候得到了太多溺愛,依賴思想很重,連鎖反應到了學習思維的惰性,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差。進入中學后,家長好像突然醒悟到他們已是大孩子了,應該承擔一些義務了。所以,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迫切,對兒女的要求猛然拔高了一大截。使原來牽著手慢慢走的孩子一下子要會跑會跳,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到了初三,學習科目多,任務重,特別是理科,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學習基礎中下的學生整天在題海中浮沉,感到很累。經過長期的拼腦力、拼體力千辛萬苦后,成績還是得不到提高,學習信心和動力就會消失殆盡。物理成為很多學生最怕的科目;題目靈活變化大,看起來類似的習題,改動一兩個字,答案就相去甚遠。各種解題方法層出不窮,還要和數學緊密結合,真的很難把握。有的學生一上物理課就煩躁,提不起精神;一參加物理考試(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練習)就心慌手抖。對物理學習與考試緊張、恐懼、抵觸的情緒,導致心理疲勞。(心理疲勞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造成的,是人主觀體驗的一種疲倦感),其危害性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而且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者還可能發展成心理變態,影響身心健康。
為了讓學生想學、會學,教師要用愛心關懷每個學生,要有更多耐心,多鼓勵表揚少訓斥責備。使學生意識到只要保持堅強的意志,就有勝利的可能,就會取得進步。不同學生有不同基礎,會遇到不同問題,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學習差的學生,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他們將信心重新樹立起來,為他們制定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從而將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教師要注意對作業量進行控制,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認清重點、難點,梳理知識體系,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等。總之,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勞,學好物理。
教師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正確把握教育學之間的關系,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僅讓學生學好現階段的知識,而且學會學習,為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打下基礎,為終身學習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龔亮.淺談物理教學中的能力培養[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4).
[2]廖恒偉.初中數學教學中探究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
[3]鄧左軍.淺談初中物理分組學習課堂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資訊,2012(15).
[4]肖江敏.初中物理課程探究式教學方法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4).
[5]王學剛.淺談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今日科苑,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