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峰
【摘 要】所謂“品質語言”,是指語言精巧、雅致,在遣詞煉句上有講究,有特色。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品質語言,通過品析與感悟,習得遣詞煉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模仿、遷移、運用,以提高習作表達中的語言質量。
【關鍵詞】品質語言;發現;感悟;運用
陳骙《文則》曰:“鼓瑟不難,難于調弦;作文不難,難于煉句。”現行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這些范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平臺。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每個范例中的品質語言,通過品析與感悟,習得遣詞煉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模仿遷移甚至創造性地運用,以提高習作表達中的語言質量。
發現,感受語言形象
所謂“品質語言”,是指語言精巧、雅致,在遣詞煉句上有講究,有特色。現行的語文教材大多出自名家筆下,一詞一句都值得駐足細賞。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這么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再如《慈母情深》中有這么兩句話:“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當然,不同的文章擁有不同的語言形式,呈現的方式也有顯有隱,加上不同語感的人對于品質語言的定位不同,因此,要使學生發現品質語言之蹤影也不是幾句簡單的說教就能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教學目標聚焦于文本中的品質語言,通過圈圈點點,通過讀讀記記,通過批注交流,更可結合課外閱讀拓展開展好詞好句分享會,使他們能著眼于細微之處,并在一次次微小的語言發現中,優化良好的語感,觸摸品質語言之脈動,感受品質語言之溫度。
感悟,把握語言規律
王崧舟老師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內容”,更應該關注“語言”。確實如此,追溯語文課程的本質,“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如何寫得有品質”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個秘密。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簡單的表述就是說父親挖了36個小時,但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是從8小時寫起?再如《慈母情深》中有這么兩句話:“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兩句話簡單的表述就是說我的母親直起背轉過身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以及母親說完以后坐下去,彎起了背,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忙碌起來。但作者為什么不這樣直白地表述?如果教師將文本句子和直白表述的句子同時呈現,通過朗讀比較,一定能有效地解讀文本內容,更能獲得把握品質語言規律的微妙之法。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品質語言大多因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而回味不絕,但有些并未使用修辭手法的語言卻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感悟。《山中訪友》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我們可以理解,那么綠色流進眼睛、流進心胸又作何理解呢?再如《彩色的非洲》中有這樣一句話:“非洲人強悍、粗獷的音樂、舞蹈更是彩色的。”如果說舞蹈因服裝和燈光可以變成彩色,可音樂怎么也可以用彩色來形容呢?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細讀推敲,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和辭外之情,在一次次的微感悟中把握品質語言的規律。
運用,習得語言技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所以,教師可嘗試著騰出課末五分鐘的環節讓學生將課文中習得的品質語言進行模仿、遷移、運用,必能習得品質語言的表達技巧。
如五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我就緊緊圍繞“等待”設計了語言的微訓練。教學完《地震中的父與子》之后,我讓學生寫一寫夜幕中等待媽媽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10分鐘,40分鐘,1個小時,2個小時,我始終不見媽媽回來的蹤影。教學完《慈母情深》,我再讓學生寫一寫夜幕中等待媽媽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20分鐘過去了,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40分鐘過去了,仍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1個小時,2個小時,我在無數次的期盼中,還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教學完《學會看病》,我還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內容寫寫夜幕中我等待媽媽下班回家的焦急心情:20分鐘過去了,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40分鐘過去了,仍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1個小時,2個小時,我在無數次的期盼中,還不見她的蹤影,我的媽媽。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你知道嗎,我的媽媽……同樣寫等待時的焦急心情,學生在教師有計劃五分鐘的微訓練中,以滾雪球的形式,使得語言質量有了穩穩的提升。
因為每日訓練的只有五分鐘,既要書寫,又要評價,所以教師在創設教學環節的時候一定要立足年段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把握每一篇課文中品質語言的價值所在,創設語言轉化的機會,強化語言的規范運用和創新使用,相信在日復一日的熏陶與訓練中,學生一定能獲得語言經驗,提升語言品質。
【參考文獻】
[1]劉仁增.《語用 開啟語文教學新門》.福建教育出版社
[2]王崧舟.《指向文本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