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潔
【摘 要】在基礎教育領域,課堂提問正由教師主導轉向學生主導。在職高教育領域,我們認為應走“逆回歸”之路,即強調課堂提問的教師主導。文章從“學生主導”的質疑,談到我們對“逆回歸”的理解,以具體的職高政治課堂教學為例,進行診斷與分析,并據此提出“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的三大策略。
【關鍵詞】逆回歸;職高政治;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一、“逆回歸”的提出——源于對課堂提問“學生主導”普適性的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無疑則不思,疑為思的動力。古人云:學則帶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即疑惑,是現有知識與思維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或開始,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探究新知識的源動力。課堂提問包含教師提問與學生提問。基礎教育領域,以教師提問為主導的課堂提問模式,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質疑,以學生提問為主導的新型課堂提問,受到廣泛關注。無論是Carr和Ogle提出的K-W -L訓練學生提問的模式,還是St. John提出的W.A.S.H.模式(即We All Speak Here)都是立足于挖掘學生提問的潛力,而并非教師。在課堂提問領域掀起“學生主導”風潮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學生主導”的適用性問題,即什么樣的課堂適宜采用“學生主導”的方式,教師需要怎樣引導才能將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又能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面對職高的學生,我們如何實施課堂提問,忠于“學習主導”的風潮,這會使課堂走向無序與混亂;走“逆回歸”路線,我們又將如何操作?
二、“逆回歸”的界定——源于對職高課堂提問“教師主導”的解讀
(一)“逆回歸”的理解
本研究中指的“逆回歸”是指將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問與學生提問的關系進行重新理解,將教師提問與學生提問的權重關系進行互換,進一步強調教師提問在課堂提問中的作用。提出這一思路,主要基于職高學生的現實情況,現有學生基礎薄弱、課堂調動困難、知識基點低,由此我們認為,對該類學生開展課堂提問應突破課堂提問模式,堅持以教師提問為主導,強調教師提問的重要性,要注重對教師提問的頻率、問題類型、問題呈現方式、教師回答等開展研究。
(二)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互動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手段,也是對教學過程的具體落實。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強調教師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有效地調動和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動性,鞏固和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知,促使其知識的內化遷移,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質。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是實現職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充滿哲學智慧。采取恰當的提問策略,可以有效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掃除疑點,糾正誤點,并能實現各層次學生的共同發展,順利達成教育教學目標。
三、“逆回歸”的操作——提高職高政治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實踐
(一)課堂提問模式的分析與診斷——以職高政治課堂一次教學為例
課堂提問研究源于課堂,并將回歸課堂。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必須走入具體學科的真實課堂。研究以職高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三節:多彩的消費為例,進行分析與診斷。本研究通過錄音筆記錄下課堂教學的所有音頻資料,通過事后重放對職高政治教學課堂提問的頻率、問題呈現方式、問題類型、學生回答、教師理答等內容進行整理與分析。
1.課堂教師提問頻率
在實施課堂提問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意義建構。過于頻繁的課堂提問,有時會抑制教學目標的達成。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支配影響著其他矛盾的解決。這就要求教師提問要根據教學內容,抓住重點,在“節骨眼處”巧妙設置問題,讓提問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助推器。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踐中,不少教師把開放互動簡單地理解為大面積的提問,以為提問的面越廣、提的問題越多,課堂越熱鬧,師生的互動就越成功,結果是大量的無關緊要的提問沖淡了主題,淹沒了重點,學生缺少思考,貌似氣氛熱烈,實質效率低下。
提問應做到“因材設問”。這里的“材”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指“教材”,要針對教材提問,在教學的關要處設置問題,使問題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和重點展開;二是指“學生實際”,包括學生的身心特點、生活環境、知識儲備等,設計具有個性特點的問題。教師的引導作用大多是通過提問來實現的。“布盧姆—特內教學提問模式”把教學中的提問分為由低到高的六個水平,即知識水平、理解水平、運用水平、分析水平、綜合水平和評價水平。每一種水平的提問都與不同水平的學生思維活動相聯系,都有其獨特的思維發展價值。新課程標準對不同知識的掌握要求不一樣,教師應針對不同的要求,兼顧各種類型、層次的問題,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
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比較單一,絕大部分屬于較低水平的認知問題,而且其中多數是回憶性或識記性的問題,“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成為便用頻率最高的設問詞,不僅扼殺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有時甚至還會把學生引入歧途。
2.問題呈現方式
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基本方法則是一種歸納的或誘導的、分析的、回歸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一位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而且要在講授知識過程中,重視問題呈現方式,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直接呈現問題雖然能較快完成教學任務,但對學生而言,它缺乏鋪墊、缺乏變式,容易造成課堂氣氛的緊張,不利于師生互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程在呈現方式上提出:要力求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貼近現實生活,強調學生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驗。這樣教師才能促使學生進入問題思考者的角色,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會心、專心地去學習。而這一切關鍵就是要創建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設置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通過歷史材料、時事熱點、故事、音樂等來創造情境。
3.教師理答的技巧
理答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行為。簡單地說,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評價行為。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與思考。可以說,理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學習進程,也影響到學生對一堂課甚至一門課的學習興趣與態度。
本政治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對理答的處理不夠到位,對許多提問的等候時間不夠,對問題處理不夠深入,對學生的引領不夠到位。我們認為,理答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尊重學生出發。其次,理答要以鼓勵為主。再次,理答要體現多樣化。教師正確、恰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積極思維,但長期使用一種方法,就會失去其作用。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多樣化,恰如其分,不斷推陳出新,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感到新奇,樂于接受,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逆回歸”的策略——“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優選問題,注重問題設計
1.明確目的,提高學生思維的科學性
在問題設計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使每一個問題既為活躍學生思維服務,又成為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問題的設計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等幾個方面入手,使提問具有較好的啟發誘導性、清晰的層次性和較好的時機。
2.創造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在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但不是沒有問題出教室,而是帶著更多的問題出教室。設置教學情境,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利用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和困惑制造沖突來提出問題,可以利用目前國內外熱點的時政來提出問題,也可以通過典型的事例來提出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經常表現出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合適提問,把握問題時機
準備好問題以后,教師需要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找準提問時機,適時提問。從教學過程來說:課始,當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時,要及時提問,應多提一些回憶性問題,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課堂教學中來;課中,當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時,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興趣,課中,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產生偏差,或受到思維定勢干擾時,要及時提問,以便排除障礙,使課堂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當講授時間較長,學生產生麻痹、倦怠心理時,也應及時提問,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積極投入學習。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由高潮轉入低潮時,多提一些強調性和幽默性問題,這樣可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學生非學習行為的出現。
(三)智慧理答,有效解決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需要對其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與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巧用四問,即追問、探問、轉問、反問來引領學生新的思考。追問是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回答后,為了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而創設一些問題。探問,就是課堂上當學生由于知識欠缺,問題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難度等原因無法回答問題時,教師變換角度,或化大為小,或化難為易,或化虛為實,讓學生換一個路徑接近問題的答案。
善用評價,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正誤之分,問題回答有完整和零碎之分。通過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引領提升,提高課堂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可采用回應式,當學生回答正確或很精彩時,老師毫不吝嗇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揚,既是對學生的肯定,更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如果學生的回答總是比較零散的,或是沒有一定的深度。這時就需要老師進行梳理,并通過評價進行反饋,幫助學生對所提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深入的理解。當學生的回答語言有問題時,老師可以通過修正式評價語把學生的語言納入更準確的軌道。
課堂提問由教師主導或由學生主導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我們認為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提問導向,與教師自身的掌控能力,以及學生的整體情況密切相關。在職高政治課教學中采用“逆回歸”的教師主導型課堂提問方式是我們對教學一線實踐的反思性探索。通過實踐,我們總結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三方面策略。我們希望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找尋適合職高政治課堂提問模式,并力求能對職高課堂教學具有一些普及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解讀[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管云鋒.淺論思想政治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