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木春
【摘 要】在21世紀,社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但一些主客觀方面的原因當前教師在創新上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認識到教師具備創新素質的意義,并且熟悉和掌握提高創新素質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創新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得以落實,才能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教師;創新素質;培養
教師的創新素質有利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現。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如果我們創新能力跟不上,那么必然導致落后,而要提高創新能力,首要是提高教育創新能力,特別是教師的創新素質。
實施創新教育無疑對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根本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筆者就近年來的實踐探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課前——改變教學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當前,創新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作為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樹立創新教育的思想,敢于打破教學常規,大膽創新。時代在發展,形式在變化,而教材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滯后性。面對國際形式風云突變,國內發展日新月異的局面,農村思想品德老師不應拘泥于教材,應突破教材,樹立動態教學觀。這樣,才能教出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學生,不僅向學生傳播科學知識,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行動的轉變源于思想觀念的轉變,創新并不是單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問題。首先是人的觀念的轉變問題,特別是思想品德教師觀念的改變,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新的現代化的教學觀念。
1.樹立培養現代人的觀念。中學思想品德學科既有思想性,又有人文性,科學性。中學思想品德教學對于培養人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成為一個現代人有著特殊意義。
2.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教育本質是以人為目的,促進人的發展的。創新教育的起點是學生,落腳點還是學生,教育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以學生已有的素質為基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使自己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創造的、追求真善美的主體。
3.教師必須具有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創新教育下的教師不是機械地完成任務的教學者,而是教學改革的實踐者、研究者、開拓者,這要求教師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觀念、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
(二)在課中——運用恰當方法,培養多種能力
創新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就是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變“你講我聽”為“共同參與”。創新教育并不排斥知識的傳授,它更需要能力的培養。培養能力,筆者認為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1.用親近感帶來求知的潛力。“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親近老師,才能對其所道篤信不疑。因此教師要重視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培養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
2.用興趣吸引注意力。人有好奇的天性,那些新鮮的,尚未認識的事物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若能好好利用這一點,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
其一,教學設計陌生化。“陌生化”是以一種新穎的,獨特的信息,引起人們無意識的高度集中,不斷打破或修正人們心理定勢,使人們產生對周圍事物的新感覺和新發現。
其二,喚起學生閱讀期待欲。“閱讀期待”源自“接受美學”它是學生內心所預想情況,包含的期望。其實質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興趣,在課堂上學生有這種期待心,他的注意就會經常處于堅持狀態。在課前設計一些問題,其意在喚起學生的期待之心,喚起一種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集中精力探究。
3.用激情促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需要,必定能產生課堂吸引力,使學生一掃疲沓厭倦,精神振奮地投入到學習中。
這就要求教師在加工,呈現教學內容時,注意其情感度,針對學生的情感需要發出刺激信息,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共鳴,促使其產生主動體驗需要。
4.用巧問激活學生思維。學會巧設問題,往往能夠營造課堂的興奮點,從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
其一,于無疑處設疑。在學生不覺得有疑問處設問。如在講我國的基本國策時,設計了如果在建國時就實行計劃生育將會怎樣?這使學生引起對計劃生育國策的興趣。
其二,于可疑處設疑。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5.用成就感促積極性。一是,評價要堅持賞識,激勵為主。事實上賞識,激勵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它能夠給學生帶來自信與成就感,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而學生也是在自己努力得到肯定,賞識及鼓勵中不斷進步。二是,重視及時反饋,細小的評價及時反饋,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感到自己的成功。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如能認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那么教師的創新素質就更進一步。
(三)課后——開展第二課堂,培養實踐能力
當前中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產生厭煩的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因此,走向社會,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學生思想品德課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對于學生來說,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具體可以用以下幾種形式:
1.開展演講比賽、小品表演和手抄報比賽等。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
2.開展撰寫小論文活動和時事競賽活動。既可加深鞏固和運用理論,又可在觀察、調查,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提高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情感。
3.組織學生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中的道德法制類節目。一方面既可以使學生從思想品德課中得到知識的拓展,增加知識面,另一方面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和道德修養具有重大幫助。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以“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為指導,教師要堅持學習再學習,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課改理念,培養自身的創新素質。
【參考文獻】
[1]林浩亮.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與教師教育改革[J].教育評論,2012(04)
[2]閆璐.淺議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