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并強調知識與能力的轉化。要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則離不開語言的訓練。教師要正確認識語言訓練,遵循教學原則,在課堂中進行概括能力訓練、讀寫結合訓練、積累運用訓練、想象拓展訓練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進而轉化為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言;訓練;能力
漢語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和強烈的工具性,漢語的人文性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情趣的熏陶感染,而工具性則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漢語知識和漢語運用能力,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在訓練漢語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概括能力的訓練
語言訓練的設計要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遵循學習語言的規律,使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語文學習。課堂中最直接有效的語言訓練,就是概括。概括能力的訓練是邏輯思維的訓練,概括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上,讓學生把長長的課文讀成幾句話,把語言訓練和課文內容理解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活動,如,教學《蜜蜂》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后,可以出現這樣的概括題:
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沒有( ),在20只蜜蜂的背上( ),帶到了( )外,結果,( )。告訴我們( )。
二、讀寫結合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讀和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大量的閱讀能拓寬學生的見聞,形成獨特的個人感受,讓學生的寫變得有內容;而一旦寫的能力得到提高,就會促進學生讀的體會,豐富讀的想象力,因此,我們可以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1.讀中擴寫
“詞串”是低段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特色,每一個單元的開始都會出現,它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將一組詞語組成韻語并配以相應的圖畫。這些詞為學生的寫話練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三冊識字1中的詞:“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等8個描寫春天景色的詞語構成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畫卷,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詞串,讓學生看著圖畫一邊朗讀,一邊發揮想象,選擇其中的幾個詞連成句子擴寫成段。
2.讀中仿寫
仿寫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訓練內容,仿寫課文中的遣詞造句,小的片段等,都是寫好作文的基礎,要扎實地練好。如《桂林山水》這一課,第二段運用了排比的形式,描寫了漓江水的特點,老師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后,可以讓學生用排比的形式寫寫某個事物的特點或某處景點的特點,這樣的仿寫恰到好處。
3.讀后續寫
有些課文讀了之后意猶未盡,我們可以進行創造性地續寫。《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敘述列車開動了,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似乎有千言萬語要傾訴。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訓練:志愿軍們即將離去,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面對聲聲呼喚的志愿軍親人們,又會說些什么呢?請你選擇其中一個角色,寫一寫向志愿軍告別的話。這樣的續寫,不只是單純的語言訓練,更是學生內在精神升華的過程。
三、積累運用的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積累”一詞出現的頻率較高。“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是語文教學重要的一個目標。教學中,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
1.詞的積累運用訓練
詞句是語言材料,學生掌握的詞匯和句式越多,對運用就越有作用。教師在教詞語中,遇到某種規律的詞語,應及時讓學生回憶、整理。如《風箏》這一課的字詞教學中,教到“千呼萬喚(千×萬×)、翩翩飛舞(AABC式)、半沉半浮(ABAC式)”時,就讓學生補充幾個相同形式的詞進行積累。還有些詞,如描寫季節的詞、表示動作的詞、描寫人的品質的詞等,我們可以進行歸類摘錄。
2.句的積累運用訓練
教師應注重文本中句子的積累運用,讓學生根據文本提供的語言進行訓練。如,教《山里的孩子》時,“他們還熟悉每一朵野花,熟悉每一種鳥叫。”教師出示:我們還喜歡 ,還熟悉 ;在教“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時,教師出示: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 ),在竹林( ),在小溪( ),在草叢( ),在 ( )。學生通過這些訓練,既積累了文本的語言,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3.段的積累運用訓練
句段的遷移訓練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適合于中高年級學生。如,《翠鳥》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外形,這是一個描寫動物外形的優秀片段。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重視語言的積累”,我們可以加強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指導,讓學生主動記憶,摘抄課文中描寫翠鳥的這一段,真正把積累語言落在實處,自覺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此外,還要通過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引導學生抓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把動物的外形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來,并且能夠寫清楚、寫具體。
四、想象拓展的訓練
教師不應單純地只用教材,還要根據課堂的需要,充分利用和開發語文教材,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想象意境和生活情境中,讓他們噴發創作的欲望,進行想象拓展訓練。如,教學《秋思》“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時,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想象:詩人覺得還有什么話想對家人要說的,想寫的?請寫下來。學生有的寫著:“爹,娘如今你們的身體怎么樣了,還健康吧?”有的寫著:“當年我那不懂事的、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是否已經長大,能幫家里干活了?”“家里今年的收成怎么樣?”……這樣,通過想象,詩情畫意了然于胸。可見,學生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要看教師是否善于利用有用因素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訓練思維的創造性。
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語言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語言訓練,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每練有所得,形成知識的內化,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董蓓菲.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單云德.體驗式讀與寫[M].上海三聯書店,20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