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合群性格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是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上學前的日子里,嬌生慣養,進了校門,生活在一個大家都必須平等相處的環境里,便表現出了各具特色的不合群的性格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合群性格,讓孩子在合群的體驗中快樂成長。
關鍵詞:溝通;組合;活動;班級文化
當前的學生都是家里的寶貝,家長事事以他們為中心。一部分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從小教育孩子不能“善”,要“兇”。還有些家長生怕孩子上當受騙,阻止孩子與他人交往,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不合群是現代學生的一個普遍現象,它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合群是學生生活的必需
合群是人所具有的一種與他人、群體之間良好交往的欲望和能力,是人在生活中必備的生活本能,同時也是一種正確對待自己、友好對待他人的良好品質。
1.合群是學生快樂成長的需要
(1)合群是一種生存的需要
要讓自己成為交友滿天下的人,當自己在學習中發生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會處在“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充滿友誼和親情的溫馨環境之中。別人會幫助你克服困難、戰勝挫折,你會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任何一個學生都需要伙伴并應合群。人們的社會性生活,造就了人性的合群。
(2)合群是人的情感需要
合群是人必備的一種生存能力,是實現團結協作不可缺少的條件。能合群的人,就比較容易與他人合作,也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2.合群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不合群往往在幼兒時期就會出現。不過,老師、家長并不太注意,或者發現了沒有去重視,認為無關大礙。進入小學高年級,如果學生不合群就會變得更突出,和同學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和他人融洽地交往、合作。試想:將來升入中學、踏上社會怎樣與人溝通?這樣的學生又怎能健康成長?
3.合群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
大量調查表明,合群的學生在知識范圍、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愛心等方面均明顯優于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學生。學生在一起游戲,參加集體活動,就是互相學習、互相適應、開拓眼界和知識領域的過程,并學會怎樣評價他人、接納他人、關心他人,學會遵守規則和社會公德。
二、幫助學生融入集體
1.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不合群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學生孤僻的原因。有的家長偏愛自己的孩子,使學生養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有的學生可能是因自身的缺陷,自卑心理占據他們的身心,長期的壓抑使他們缺乏自信,產生了羞愧心理。
(1)溝通心靈,架設友誼橋梁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書,老師要用心靈才能讀懂他。愛是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關愛是師生間溝通的渠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愛心打前陣,熱情真誠地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平時努力做到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不讓學生有畏懼感,多與學生接近,縮短與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距離。
(2)優化組合,搭建交往平臺
我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把全班小朋友根據學習愛好、個性特長等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把活潑、好動的學生和膽小、被動、不善交往的孩子分散在各個小隊里,做到差異互補。在老師為他們精心搭建的交往平臺上,在與同學快樂相處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綠色生態環境。學會合作與交往,大大改善了學生的人際關系,促進了良好班風的形成。
2.積極引導個性孤僻學生融入群體之中
個性孤僻的學生多數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內向、害怕接觸陌生人,在活動中不能與同學、伙伴形成共同的觀念,不能產生強制性的自我認同感。
(1)巧設活動,發揮個人潛能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使我深知班隊活動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顒又獠淮嬖诎l展。只有通過活動,才能使每個學生都進入角色,把教育影響的外部因素轉變成小學生活動的對象,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
我精心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發揮群體效應,讓每一個孩子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動”起來、“活”起來。比如:我設計了“夸夸我們班的小能手”“我們愛科學”等“相信自己”的集體體驗活動,鼓勵這些不合群學生也積極參與,引導他們和大家一起組織活動,自己對活動結果進行評價,做到小隊互動、人盡其才,缺誰都不行。
(2)利用班級文化,熏陶學生身心
班里舉辦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書拿出來讓大家讀,并開展各種讀書、讀報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身心。利用班級養殖角,讓學生把自家的花種、蒜瓣貢獻出來,固定時間由專人負責澆水,孩子的熱情極高。在豐富多彩的合作活動中,孩子們擺脫了束縛,放飛了個性,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兒童的天性、樂趣。每個孩子都有了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有了配合他、理解他的伙伴,他會快樂健康地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朱旭良,趙俏卿,許敏華.促進小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團體輔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1).
作者簡介:孟祥瑞,女,1976年11月生,江蘇沛縣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