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閆文軍+++王志敏
【摘要】學風作為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彰顯了學校的集體環境特征和學習個體的行為風尚。優質的學風建設可以正確導向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學習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未來的職業發展。依托合作學習,構建學習型團隊對學風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學風 合作學習 學習型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17-01
一、構建學習型團隊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
學風作為社會認知態度與高校辦學思想和大學精神長期磨合的產物,彰顯了學校的集體環境特征和學生的個人行為風尚,在一定層面反映出學校的辦學精神、學術指導水平,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維度[1]。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高等教育質量的今天,學風建設已經成為高校提升辦學質量的重要著力點。
眾多研究表明,包括個人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在內的學生主導的學習性投入與良好學風的建設呈正相關。因此,良好學風的建設不可能只依托于學習個體的努力。作為凝聚在求學過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綜合表現,它需要通過所有學習個體以及外部相關人員的意志與行動共同形成和固化。因此,構建學習型團隊勢在必行。
學習型團隊的概念是基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Peter M.Senge在他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一書中提到的學習型組織。Peter M.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創新、進步的組織,在這種組織中,大家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2]。Tobin(1993)和Watkins & Marsick(1993)也分別就學習型組織的特征給出過解釋。Tobin認為學習型組織應當具備以下特征:以開放的態度迎接新的觀念,鼓勵并提供學習與創新機會的文化;具有明確的組織共同愿景和目標,并對組織目標的達成有廣泛共識;了解學習個體對組織的貢獻。Watkins & Marsick則用七個C闡述了學習型組織的特征:持續不斷的學習(continuous)、親密合作的關系(collaborative)、彼此聯系的網絡(connected)、集體共享的觀念(collective)、創新發展的精神(creative)、系統存取的方法(captured & codified)、建立能力的目的(capacity building)。由此可見,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特征即學習、共享和創新。通過構建學習型團隊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習個體主動學習和持續學習的能力,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開放的學習環境,創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合作學習在構建學習型團隊中的運用
構建學習型團隊,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載體。合作學習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等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團隊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和生活技能為根本目標的教學方式。首先,合作可以有效促進學習。合作學習淡化了教師的權威,突出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一旦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它就不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成為學生創新的平臺和持續追求的動力。其次,合作學習為學習型團隊創設了共同愿景。愿景是指個人在腦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是指在學習型團隊成員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是人們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是學習型團隊構建的基礎。在學習型團隊中,每一位成員都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力量,通過交流、合作達成共同目標。第三,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交際能力。學習型團隊的成功取決于每一位成員的努力程度和業績表現。各人學習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團隊內其他成員學習目標的實現。如此一來,團隊成員之間就需要互相依賴,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學習活動成為了一種多邊活動。學生的學習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協同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學習的互動性和語言的交際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需要采用各種手段達成交際目的,其交際能力也得到了較大提升。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促進隊友良性關系的建立,在構建學習型團隊,加強良好學風建設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本衛,王車禮. 院校主導性學習性投入:高校推進學風建設的探索[J].常州大學學報,2015(1):116-120.
[2]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