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學生英語能力提升對于其自身未來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然而在當前學業壓力下,不少學生將英語學習以考試成績為導向,并且存在一大批英語學習存在困境的學生。因此高中英語教學應當有效的實施補救教學,并塑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切實提升高中學生英語能力。
【關鍵詞】高中學生 英語能力 提升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15-02
一、引言
語言政策是一項代表國家競爭力的指標。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信息與科技快速發展,人才及貨物跨國流動,作為世界共通語言的英語,不僅成為溝通交流的搭載平臺,更是評價個人與國家競爭力的要件之一。然而,大部分高中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學習上找不到自信與樂趣。對于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而言,長期的考試挫敗感使其視英語學習為一件苦差事,因此,如何通過補救教學的及早介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
二、認識與合理應用補救教學
補救教學政策的擬定主要來自兩項基本理念:教育的公平正義和及早介入。給予每個人一樣的教育機會和內容并非真正公平,因為人的生活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在落實機會平等時,需考慮差異原則(起始點的不平等),才會符合正義原則。所以,積極地給予弱勢學生學習上的幫助,彌補與一般的差異也就是公平正義的表現。
補救教學是一種治療教學(clinical teaching),也是一種“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挫折減到最少,目的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原因,依學生個別需求以設計適性的課程和教學模式而采取的一種補救措施;補救教學指當一位教師在教學上無法同時兼顧及配合每位學生的基礎知識及學習進度時,在確認學生的學習并未達到教師所預設的教學目標或學習成效落后時,必須另外再針對這些未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生采取其它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其這些學生的學習能追上其它學生的平均水平;補救教學是指教師覺察學生有學習困難后,實時診斷其問題所在,并針對問題設計一連串切合實際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達成該階段的學習目標;補救教學是教師利用正規課堂以外的時間,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教學,主要是進行教學重點再復習或提供相關的學習策略,以協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補救教學的概念是當學生學習遭遇到困難時,盡快介入,采取區分性教學或支持性的個別化教學處置,幫助學業成就表現低于其潛力的學生,提升其學習能力。
綜括上述,補救教學是指教師經由評量后,發現學生有學習困難,診斷出學生的問題,再針對問題設計一系列合適的教學活動,或改進教學策略,以幫助未達成教學目標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再次學習,再來克服學習障礙,達成學習目標。這樣的定義局限在于部分學生學習低成就的補救教學,而忽視了教與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缺陷也應該是補救教學的范疇。
三、高中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補救教學措施
(一)塑造良好的環境
教室是一種人為環境,無法真正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因為周邊不是講該語言的人,不能隨時用該語言與他人互動,也不能隨時提供語料和反饋。語言是人們溝通表達的主要工具之一,所以,真正的語言學習就不可能單單只在課室里進行,語言學習環境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諸多,可將之分為三類:一是環境,如家庭、教室及同儕等;二是教師教學因素,如教學質量等;三是學生因素,如個人能力及動機等,其中,第一、二類可統稱為學習環境因素。而學習環境包含了家庭學習環境及學校學習環境,家庭與學校學習環境對學童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教師要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需滿足的第一項基本要求即是建立一個具有學習導向的環境,因此可知學習環境對于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性,以及兩者間具有緊密關連,國內近年來許多研究也發現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呈正相關。
(二)多元渠道的補救措施
提升高中生英語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自身的個人習得動機,而其中的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和效用價值更是最主要的因素。家長教育參與的重要性也高過學校教師的教材教法和教學策略,所以,本研究明確指出高中學生的個人學習動機在提升英語能力方面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反觀學校教師則是扮演從旁輔助的角色,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學校和教師只是協助的推手,符合“翻轉教育”的精神,也可提供學校和相關決策教育單位重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甘桂榮.高中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2]高霞.新課改下高中英語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08)
作者簡介:
甘毅(1963.10-),男,本科學歷,安徽和縣人,職稱: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