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215227)
?
小學體育協同教學模式課例的研究
□沈利(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7)
摘要:本文以課例的形式,全面闡述小學協同教育的方式。通過課與課之間的協同;育體與育心的協同;多人之間的協同等方式,來改變傳統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和規律,構建協同教學新模式對實現小學體育教育從單一到全面的發展、體育老師從消極教書向積極育人的目標轉化、學生從被動學習理論到主動實踐探求態度的轉變。
關鍵詞:小學體育協同教學課例研究
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廣泛運用及推廣,小學體育教學模式正在悄然演變。如果教師一層不變那必然會造教學時間不足、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學效率低下等缺點。而協同教學的提出,給我小學體育教師指明了一條道路:體育課不單單是體育課,體育老師更不是孤軍奮戰。
1.1、課例一
時間:2014年11月6日,星期四上午9:30-10:10
地點:田徑場
教學內容:兩腳前后站立投擲繩結(水平二、三年級)
執教:計月華
教學流程:本課以一段活潑的韻律舞蹈開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活動全身關節;基本部分中通過讓學生觀察動畫、老師和學生的投擲動作后利用口訣,把復雜的投擲動作變成朗朗上口的口訣,讓學生開口說話做到說一步做一步,強調動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游戲部分計老師讓學生模仿在科學和自然課中學到的各種動作的爬行動作,來增加身體的協調性;結尾跟隨音樂放松拉伸總結點評。
1.2、分析
(1)體育教學與音樂律動相協同。
韻律活動在體育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它能反映學生體育的綜合素質,能有效的形成正確的身體姿態,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內心的表現欲望。韻律操、器械活動、集體舞等這些都是小學體育教學與音樂律動的相互協同,這種協同給老師到來廣闊的操作空間,給學生帶來更高的精神境界與美的享受,技能促進鍛煉又能緩解身心疲憊。尤其在集體舞中,音樂律動是指揮家,它們指揮身體不斷理解肢體動作,不斷變化肢體動作,慢慢的讓音樂律動融入到的身體當中,賦予學生和體育課無窮的意識魅力。
(2)體育教學與語言相互協同。
小學生的長期記憶能力很弱,瞬時記憶略好,一個動作往往要通過反復的刺激才能記住,這樣就很難提高教學質量。心理學認為:言行協同是有效加強小學生技能動作效果的最佳方法,通過語言的傳輸來產生對動作技能的習慣性反射,所以在體育課中尤其是基本部分教學中,把重難點改變成便于記憶的口訣,讓學生邊說邊做,言行一致,如此不但能解決學生的注意力分配的問題,更能進一步提示要點,從而加強學生對動作肢體的真正理解。
(3)體育教學與科技相互協同。
課中老師讓學生模仿科學課上學到的各種動物的爬法,這其實是一種原生態的素質練習方法。小學階段爬行、攀越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是以模仿活動為主來培養學生的平衡能力和協調性,讓學生感受原始狀態下的體育活動。在中年級的科學技能教材中就有關于各種動物的外形、習性和運動特征的內容,這位學生提供了一個較為初步的理論基礎,從而給體育課上模仿動作的運動建立了條件。尤其模仿小動物的爬行這一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體驗到爬行的樂趣增加了對體育課的興趣。把科技知識作為鋪墊,抓住時機這會對體育教學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1.3、案例二
時間: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上午9:30-10:10
地點:體育館
教學內容:小籃球——雙手胸前傳球(水平三、五年級)
執教:蔡茂華
教學流程:準備活動從傳統的繞籃球場跑步開始,但是在跑步過程中和學生進行了很多次互動,提問場地上的線有哪些且有什么功能,籃球操是跟隨投影一起做的;基本部分中傳球的講解蔡老師特地制作了動畫,在投影上播放直觀明了,其中與學生一起傳球一起游戲比賽互動十分頻繁;結尾部分發生特殊的一幕,有位學生手指戳破了,但是經過鼓勵還是繼續練習。全課我發現一個特點,蔡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把握很透徹,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的語言教育和例舉的自我案例,來告訴學生這點困難不用怕,老師那時候也曾經遇到過,跟著老師學跟著老師做就可以克服,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4、分析
(1)教師與學生的協同。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兩個要素協同作用,使得整個課堂能演繹出局部所沒有的新奇功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小學體育協同教育是學生和教師的雙邊共同參與,是兩個參與主體,彼此之間要平等的聯結,共同存在于整個課堂當中。教師的教育任務的達成和教育過程的實現依賴于學生與其的協同,而學生對知識技能動作的理解掌握也依賴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體育課中師生之間的協同必不可少。
(2)育體與育心相協同。
課中蔡老師用語言和實例來激勵困難中的孩子們,讓學生快速走出心理陰影,不僅為本次體育教學提供了保障,還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和自我需要作出了貢獻。小學體育教育是育體與育心的統一,首先育心是從心理方面加強學生的健康意識,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以及和同伴之間友愛、友善、友好的三友之心;育體則是從體質方面加強學生的身體機能和素質。兩者是小學體育教育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彼此統一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協同教育模式就是強調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面統籌與一體。
(3)課內外環境的相互協同。
本次課是在體育館里進行的,蔡老師全程運用了多媒體投影教學,讓學生對動作直觀清晰明了易懂,任何體育教學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體育課堂內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明顯,協同教育模式要求體育課要充結合課內外的結合,加強課堂教學和戶外鍛煉相關聯,加強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相關聯,加強課堂教學與家庭社會體育相關聯。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學生對動作的分解理解;比如假期與同伴同學家人一起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把課堂知識學以致用。
1.5、案例三
時間: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上午9:30-10:10
地點:室外籃球場
教學內容:瘋狂的輪胎——雙腳雙落(水平二、四年級)
執教:周錦、李靜亞
教學流程:本課的開課時間臨近課題的收官階段,是對課題研究的一個實踐,一課多人協同教學。本次課從構思開始就是由我校整個體育組的老師群策群力,從校本課程的編寫到單元計劃課時計劃的落實都是大家一起商量的結果,最后開課由周老師和李老師兩人協同上課,其余教師各有分工,有的負責記錄運動時間、強度等;有的負責臨時客串角色;也有的負責單獨輔導學生。
1.6、分析
(1)課前教師之間的相互協同。
從設計校本教材開始,就是整個體育組之間的相互協同,有事還需要其他學科教師的幫忙。教師們把零星的知識、片段、概念協同整合,變成一個有系統、完整的校本單元課程,給學生帶去了除了大綱之外的有趣體育教學內容。利用生活用一些廢舊的輪胎從事體育鍛煉,通過跳、搬、推汽車輪胎來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身體素質,也對學生利用身邊廢舊物品進行鍛煉提供了一個創新思路。
(2)課中教師之間的協同。
由于上課的時候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體,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發揮各自的特點從而彌補“單兵作戰”帶來的不足之處;不同教師帶來不同教學經驗和風格,給學生多種角度的思考和體驗,教師更能根據每個學生特點,共同商榷輔導方法,把最適宜最恰當的給于學生讓他達到他自己的運動強度。因為有多人同時進行教學,所以個別教師若發現學困生可當場有進行指點幫助其跟上隊伍;多人教學對課堂的紀律也有顯著提升,由于多位教師的存在所以分配到每個學生身體的注意力就提高了,課堂紀律就會提高,這為以后的教學開展奠定了基礎;多人協同教學在分組教學中尤為凸顯,大綱要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組別,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一般傳統的授課方式很難做到這一點,而協同教學在課中通過教師之間的協同,完美的達成這一要求,教師分組并組織各小組學習,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激勵學生主動參加、積極合作、相互幫助、力所能及的完成本小組的任務和目標,培養了大部分學生的信心。
體育課不單單是體育課,其中還滲透著德育、美育及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讓學生在體育課上不僅僅鍛煉了身體還加深或鞏固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就是體育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協同;體育課不單單是教師在唱獨角戲,課堂學生永遠是主體,所以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協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最好表現,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為學生服務,目的就是為了學的輕松、學的愉快;體育課不是一個教師的體育課,從備課到研課到反思一堂優秀的體育課需要一個體育團隊,而在上課時多為教師的協同教學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和樂趣,使得學習進入自覺、主動的態度,學生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掘。綜上所述,協同教學是各方面的資源的有效整合,它對學生、對教師有著其獨特的影響之處,有著很好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王敏.體育教學與研究[M].江西出版社,2013,3.
[2]章軍.解讀體育教學中的協同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2014,12.
[3]胡小明.小學課堂協同教學淺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