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艷+++張進
【摘要】本文探討了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課程定位、教學目標,分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整合教師資源、調整教學內容、引入實踐教學及細化評分模式四個方面開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專業英語 環境工程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改項目(TMZD1201),浙江農林大學校級教改項目(YB1317)、浙江農林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KC14092)和浙江農林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KC14029)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19-02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研究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交叉學科,涉及到流體、化學、材料等多個學科。中國環境工程起步晚于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仍需不斷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研究經驗及成果。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85%的科技資料用英語出版,國際學術會議的工作語言也以英語為主[1]。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專業英語能力有較高的要求,2012年對重慶地區調查表明,有50.45%的單位希望畢業生能用英語參加技術或學術交流[2]。環境工程的學生有必要加強專業英語能力培養,能夠閱讀和利用英文資料,獲取最新信息,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拓展,中國需要在越來越多的國際領域與世界開展交流與合作,這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如何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又具有良好外語交流能力的國際型人才。教育部在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專業英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3],學生通過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掌握盡可能多的專業詞匯,了解專業論文行文特點,提高閱讀英語文獻的的能力,并具有一定專業英語概括和寫作的能力,對本科生在專業方面進行英語的系統訓練,專業英語教學擔負著促使學生完成從學習階段到使用階段過渡的任務。
專業英語課程一般都安排在學生學完一部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后,學時不多,但包括的內容又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要將所有的內容都在課堂上來講是不可能很好的完成的,存在較多的問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實踐,以期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倦怠情緒
考慮到環境工程專業英語學習需要一定專業基礎,英語一般安排在第6或第7學期,與大學英語銜接不夠緊密。而很多同學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對英語存在著倦怠的情緒,大多數的學生甚至不知道專業英語的存在,完成大學英語課程之后,就將英語拋在腦后,所以接觸到專業英語時,體現群體性的抵觸、厭惡心理,從而放棄專業英語的學習。
(二)課程定位及教材的局限性
大學英語包括了國外的風土人情、奇聞異事,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講述的都是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與之前英語學習相比,專業英語缺乏趣味性,同學傾向將其歸類于專業課程,而非可用于交流的語言。目前通用的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材為鐘理編撰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全書共分為八個部分,共42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篇課文和一篇閱讀材料組成,共計84篇,涵蓋了環境工程概述,大氣、水體、固廢、噪聲的污染及防治,環境監測和環境管理等內容。總體而言,該教材結構合理,內容全面,并有大量的練習,但70.24%的課文及閱讀材料源于上世紀的教材或刊物。對103名學生進行了調研,其中認為教材陳舊的,占58.53%,專業英語只是將他們熟悉的內容用復雜的英文長句表達而已,學生不能從中學到新的專業知識點。教改實踐之前,只有9.13%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有較大的收益,31.57%學生認為收益甚微。
(三)教學模式和考試方法單一
教學模式,考試方法等方面也頗受學生的詬病。在教學方法上,多數教師采用簡單的“翻譯法”,即教師備課時按教材內容先查閱生詞,劃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逐詞解釋,逐句翻譯;對整個知識體系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講解[4]。61.72%的學生認為專業英語課程枯燥無趣。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教師出題進行期末考試的方式, 期末考試成績占絕對的權重。這種考核方式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還會使學生產生學習專業英語就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的想法, 專業英語水平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
二、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為了增加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切實提高學生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有必要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改革。
(一)整合教師資源
環境工程教師需要不斷地研習國外最新的論文、研究成果,專業英語的是必備之技能,每位教師在其研究領域相關的英語運用有顯著優勢,而在其他領域可能稍遜一籌。基于此可參照部分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模式,將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分配給數位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共同完成,教師選擇最擅長的章節進行教學,實現最優師資組合。此外,不同教師授課的風格、技巧不同,可為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是實現教學活動多樣化的一個有效途徑。當然這樣模式需要大量前期的調整、協調,每一課時授課教師、內容都需要預先確定,避免無序混亂的情況發生。
(二)調整教學內容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不再是唯一的教材,采取階段性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我校專業英語共為32學時,前12個學時精選課文中的代表性篇章、重點語句進行講解,要求學生熟悉英文文獻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并掌握一定的專業詞匯;13至20學時,對環境工程經典實驗,儀器說明書等進行深入講解分析,要求學生掌握單位、符號、公式、化學反應式等的寫法和讀法,另外安排1個課時用于講解英文簡歷的格式和書寫,要求學生撰寫個人英文簡歷,體現專業特色;21至32學時,挑選4至6篇最新相關領域的SCI論文,在要求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完成翻譯,再進行課堂講解及討論。
(三)將實踐引入專業英語教學
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學生不應該被看成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5]。實踐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一個良好途徑,我們嘗試了采用兩種方式將實驗與專業英語教學結合方式:其一,從環境工程眾多的實驗課程中挑選了3次實驗課,采用中英雙語授課,要求學生用英語完成實驗報告,這是英語與專業課程的融合。英語基礎好的同學能夠輕松完成這項實踐,超過30%的學生有些吃力。其二,額外布置了一些簡單的實驗,例如:結合大氣污染相關章節內容完成室內甲醛污染的檢測,涉及到微生物章節時,可開展酸奶制作。教師只提供所需實驗材料,要求學生研究方法于課后完成,以小組為單位,撰寫英文短篇,要求包含題目、摘要、關鍵詞、前言、實驗材料與方法、結論與討論以及參考文獻等論文必要的組成結構。這部分的重點考慮趣味性,無需局限于專業,學生對于酸奶制作的小實驗更感興趣,調制了多種水果口味的酸奶,用英文詳細記錄了制作過程,評比最佳配比,加以分析討論,書寫成文。
(四)評分模式的改革
取消傳統期末考試,細化評分,最終成績由一下各部分綜合得出:鼓勵學生發言,每次正確答題,都可獲得2分,總計不超過10分;開展5次課堂小測驗,考核學生對于詞匯、語法的掌握情況,這部分占成績的25%;簡歷寫作占10%;3次實驗報告占15%; 2篇英語短篇,共計20%;每位學生翻譯一整篇英文文章,占30%,題目由各自導師指定,要求有一定的篇幅,在課程結束后的一周內完成。
三、結論
經過一系類教學改革后,88.46%的學生認為有較大的收獲,認為課程枯燥的比例降至38.46%,基本實現了促進學生完成從基礎英語學習階段到英語應用階段過渡的目標,培養了學生閱讀英文專業文獻資料的能力,并且能用英語進行基礎的學術交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考核細化,任務繁重,難度升級,超過80%的學生認為課程較難,產生過抵觸甚至放棄的心理,今后還將做一步的調整,將學習強度及難度調整到適宜的范圍??傊畬W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習是一個決策的過程[5],衡量教學活動的好壞,不能只看學生說了多少或寫了多少,而是要看他們動腦筋思考了多少,自己解決了多少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季惠惠,李峻青.材料化學專業英語教學探索[J]. 高師理科學刊,2006,(4):116
[2]張雪梅.基于中國情境的大學ESP課程模式與建構[D].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3]李志芳, 謝紅梅, 何貴青. 專業外語教學方法的探討[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86-88.
[4]高瓊仙.工科院校專業英語教學的研討[J].云南教育,2003, 21(36):69- 72.
[5]Hutchinson T. Making materials working in the ESP classroom[A]. ELT Documents 128: ESP in the Classroom: Practice and Evaluation[C].British Council,1988. 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