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摘 要:烏弄龍·里底建管局承擔著“兩站一路”工程建設管理任務,點多面廣,人少事多,電站建設與公路建設交織,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錯,征地移民問題與藏區維穩問題交叉,電站協調工作地跨一州兩縣,管理難度大,工作任務繁重。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管局運用海潮效應管理原理,留住了人才,充分發揮了人才資源優勢,“兩站一路”建設順利推進。
關鍵詞:人文關懷;海潮效應;基建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06-0134-02
1 海潮效應管理原理的引入
海潮效應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理論,在管理學界廣為流傳,企業管理中也大量采用,但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論述。海潮是海水因天體引力而涌起,海潮大則引力大,海潮小則引力小,海潮弱則沒有引力。管理學家由此提出了海潮效應的管理原理。海潮效應運用在企業人才隊伍管理中來,企業的吸引力大,人才奔涌而來,企業逐步發展壯大,直至做大做強做優;企業的吸引力小,人心渙散,人才逐步外流,企業的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吸引力與人才流動曲線圖,如圖1所示。
如圖所示,如果企業吸引力增強,人才被吸引到企業中來。如果企業吸引力減弱,人才逐漸流出企業。企業吸引力的強弱,會形成“馬太效應”。
在電力行業如基建單位,員工每年約330天堅持在施工一線,日夜與滾滾江水為鄰,與深山峽谷為伴,遠離城市,遠離親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很強的吸引力,沒有務實管用的舉措,則無法吸引高層次人才到施工一線來,無法讓年輕員工甘愿留守施工一線,完成繁雜艱巨的工作任務。為了留人心、穩人心、聚人心,建管局在項目管理中,依托藏區實際,積極采取措施,運用“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等方式,高度凝聚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藏區的特殊環境下,保證了員工隊伍穩定、工區治安穩定,各基建項目穩步推進。
2 海潮效應原理在基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意義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員工可以自由擇業,不再一輩子永遠隸屬于一個企業。對于企業來講,人才流動可以保持企業的活力,但流動過于頻繁,就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作。為此,海潮效應管理原理在企業人才隊伍管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基建單位,現實意義更加深刻。
2.1 能夠培養員工高度的責任感
員工的責任感來自于企業的吸引力,如果企業沒有吸引力,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強,往往一門心思想離開企業,那么員工的責任感很難得到保證。如果企業的吸引力大,員工就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一樣來看待,把企業的發展當成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員工愿意用一生奉獻企業。因此,運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吸引力,就能夠非常自然的培養出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
2.2 能夠提升企業的凝聚力
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說過,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人心的結合更牢固的東西。企業的強大吸引力能有效的聚攏人心,能夠有效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冷漠,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增加親密度,形成和諧愉快的工作氛圍。這樣,員工之間沒有情感障礙,沒有人際摩擦,員工之間的凝聚力自然增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自然增強。所以,增強企業的吸引力也是形成企業凝聚力的重要渠道。
2.3 能夠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企業的管理制度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維護企業正常經營管理所必須的、強有力的保證,同時也是員工行為規范的模式,確保員工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但是,制度在企業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時候可以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如果企業不再有吸引力,制度無法執行到位的時候,制度就變成了一紙空文,就無法實現制度本來的作用。海潮效應管理理論告訴我們,企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時候,采用制度建設的方式,把這種吸引力制度化,同時根據時代變化,不斷調整制度,使企業不因企業領導的變化、時代的變化而失去色彩。因此,保證企業的吸引力不變,企業制度建設跟進,員工上下一心,企業的管理水平能夠有大幅度的提升。
2.4 能夠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
企業管理中,企業的吸引力讓員工更加珍惜這份工作,更加希望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且使來自五湖四海的員工能夠和睦相處,同事之間做到相互欣賞、相互幫助、互相支持,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工作,在此過程中,員工之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由此形成的企業文化就會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圍下,員工沒有思想包袱,沒有心理負擔,最大化激發出員工內在的工作激情和潛在能力,形成團結和諧的企業管理氛圍。
3 海潮效應在基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應用
在現代人才隊伍管理中,隨著信息的“大爆炸”,員工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越來越廣,受到“心靈雞湯”的洗腦越來越多,單純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管理需要。因此,建管局適時采用多種管理措施,讓建管局更加有吸引力,形成“海潮效應”。
3.1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美化員工工作、生活環境
真心實意關心員工,為員工創造一流的辦公、生活環境,員工滿意度上升,工作熱情提高。在臨時營地期間,員工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人員流動較大。為了切實解決員工辦公、生活環境,建管局在道路條件極差、交通運輸異常艱難的情況下,加快永久營地建設進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克服了飲水困難、供電不足、蔬菜肉類供應不足等種種困難,全體員工順利入住永久營地。同時,加快體育設施建設,先后建成羽毛球館、乒乓球室、健身房、游泳館、籃球場、排球場以及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滿足了員工運動及日常活動需要。鼓勵員工參與永久營地綠化美化,成功培植并形成了櫻花園、果園,培植了一大批稀有樹種,為員工開墾了“開心農場”。安置了室外健身器材,方便了員工休閑健身需要。通過一系列舉措,永久營地被譽為迪慶的“小香港”,員工辦公、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員工的滿意度進一步增強,烏弄龍·里底的吸引力增強。
3.2 充分聽取員工建議,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
充分聽取員工意見建議,讓員工參與管理,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制定了《合理化建議管理辦法》,鼓勵員工積極提出建管局在工程建設、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建議。在辦公樓前、職工食堂門前等處設立了合理化意見箱,在建管局網站開通了合理化建議專欄,開通了建管局微信群、QQ群,為員工暢通了合理化建議渠道,方便員工隨時隨地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開展“走基層,聽實情”、“轉換角色·換位思考”向下履職等活動,共計走訪、座談144人/次,發放問卷調查120份,征集到意見建議34條。通過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廣大員工在安全、質量、環水保、工藝改進、計劃投資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建議,節約工程投資上億元。
3.3 為員工創造展現自我的舞臺,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在日常管理中,給員工足夠的信任,做到充分放權,讓員工有更大的展現自己的舞臺。在“兩站一路”建設過程中,建管局安排項目工程師按標段進駐項目現場,全權代表建管局處理現場各項工作。項目工程師發揚集團公司“三千”精神,發揮聰明才智,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得益于領導的信任,全體員工放下思想包袱,甩開膀子,積極為建管局管理工作出謀劃策。建管局成立以來,先后8次獲得集團公司、云南省及國家行業協會的獎勵。
3.4 運用多種激勵手段,激勵員工
增強企業的吸引力,激勵無疑是最實用、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建管局在管理工作中,充分把握員工的不同需求,選擇員工情感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運用多種方式激勵員工。
①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建管局績效管理考核委員會根據公司績效管理辦法,完善了建管局績效考核實施細則,明確了績效考核的管理原則、組織機構、考核內容及標準、考核方式與兌現辦法。將效益獎金剝離出來作為績效考核基金,以部門職責、基礎管理及行政指令等項目作為考核內容,通過每月部門自評、其他部室考評、局領導綜合評分對部門進行考評,并將綜合評價結果予以公示,次月兌現考核獎懲。
②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強“三支隊伍”建設,完善崗位組聘、評先評優等制度建設,打破“吃大鍋飯”現象,為員工建立“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舞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人才成長機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對于業績突出、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崗位晉升、加薪、培訓等獎勵,并優先推薦入黨。
③互幫互助給予員工家庭式溫暖。開展困難家庭、困難職工調查摸底工作,對特別困難的職工家庭、職工進行走訪慰問。認真開展困難職工幫扶工作,積極主動為困難職工排憂解難。開展員工互幫互助工作,建管局成立以來,倡議全體員工向3位員工累計捐贈了11萬余元,幫扶困難職工30余人次,困難家庭10余戶,給予員工家庭式的溫暖,有效提高企業的凝聚力。
4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確保員工廉潔從業
員工清正,企業廉潔,企業發展才能更加長久,企業才能匯聚干事創業的員工隊伍。建管局高度重視廉潔企業建設,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黨風廉政建設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研究制定了《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工作責任制度》,明確了“兩個責任”的落實,并積極探索黨風廉政建設新思路。一是與迪慶州檢察院聯合成立預防職務犯罪委員會,運用檢察院的優勢,指導建管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二是與維西縣紀委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開創性地將黨風廉政建設納入地方管理,實現了瀾滄江公司、電站黨委與縣紀委三方監管。三是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加大對廉潔從業有關制度、文件的學習,打造廉潔型干部和廉潔型員工隊伍。自電站籌建以來,未發生員工違法違紀案件,形成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樹立了廉潔從業的良好形象。
建管局引入海潮效應管理理論以來,兩年內吸引了42人到建管局工作,轉變了以往人才不愿來的局面,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兩站一路”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德.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 李樹林.中國管理本土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3] 魏杰.人力資本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J].國有資產管理,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