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高中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高中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對高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心理健康 自信 小結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01-02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人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人心理機能在社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人的心智。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問題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各學校紛紛開展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里得到了蓬勃發展。各學?;驹O立了面向所有在校學生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通過各種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開設了以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心理知識普及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了各類專題講座、心理游園活動;實施了以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測查和以學生心理問題矯治為主要目的的心理咨詢等。它們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各學校還擁有一批專業素質較高,綜合能力較強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他們通過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全面提高。然而盡管如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重預防、矯治輕發展,重理論知識講解輕實際操作,工作開展方式單一……
雖然傳統的課堂教學對普及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起到積極作用,但當學生面對發生在實際情景中的心理問題及出現的心理危機時,仍不知如何處理。學生求新、喜聞樂見的特點使得他們對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有一定的抵觸、排斥心理。因此,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探求新穎的、引人入勝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二、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高中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三、轉變教育觀念,對什么是人才進行全新的詮釋
人才是多種多樣的。學習不好。并不一定說明其他方面不行?!叭倭?。行行出狀元”。并不一定“學而憂則仕”。所以。教育不能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教育是培養人的創造力。是要讓每個學生任何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才會有自信心。才會有成就感。學生才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四、小結
總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常抓不放。讓學生在良好的“知心屋”中與老師、父母平等交流,走出自我,釋放壓抑,增進情誼,陶冶性情,在各種活動中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嚴虎,陳晉東.中國民康醫學[J].2011(9)
[2]楊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9(8)
[3]黃淳波.燭光[C]. 教育研究前沿,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