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娥
【摘要】如何面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的思考進行了分析,首先對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問題進行了闡述,其次,提出了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策略,最后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教育 審計課程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28-02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本文運用課程教學的理論,以“互聯網+”為大背景,解析在這背景下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改革。
一、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問題分析
(一)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審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僅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審計基礎知識,而非必要的審計專業技能。由于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這就必然導致審計實務課程在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等諸多的問題。同時許多高職學院審計教師缺乏審計實踐工作經驗,對審計的理論尤其是審計實踐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明確審計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是審計學課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二)現有的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大部分高職學院審計課程設置,內容都是會計或者與會計相關課程,甚至連企業管理等審計關聯性性較強的課程都沒有開設,這種“就會計學講授審計學”的狀況必然造成學生審計基礎知識的局限性,使得財會類專業畢業生很難適應審計助理崗位,”會計類”專業畢業生未來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
(三)課程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高職院校的審計課程的教學基本沿襲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等公式化教學模式。課程上,對互聯網+時代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較少,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由于受各種條件所限,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傳授,但學生對教師傳授的內容只能被動地記憶而缺乏理解,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也很難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策略創新
(一)根據真實任務設計學習目標
“互聯網+”課堂首先意味著讓互聯網進課堂,而不是將互聯網拒之于教室門外。當前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勝任內部審計審計員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助理崗位。基于此我們可以經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就某些具體問題通過網絡查找補充材料。甚至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布置作業、點名,讓學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完成部分作業等。每學期都專門留出兩到三次課,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通過網絡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交流網絡學習經驗,開展網絡學習競賽,即課程的內容選自審計工作過程,課程內容與網絡教育相互融合,同時注重學生審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共同提升。
(二)加強審計學課程的教材建設
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最為普及的產物,相關的衍生平臺也十分眾多,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即時、快捷效應,上述平臺都陸續推出了基于智能移動設備的APP應用,在日常的審計課程教學課程改革中,教師完全可將移動互聯網引入到口常的教學中,創設“移動互聯網+教育”的全新“互聯網+”教學模式,對會計類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革新、按照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培養目標,在堅持“理論夠用”加強“審計實踐能力”為課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礎上,加強審計學課程的教材建設。
(三)改革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互聯網+時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目前已成為許多高職高專院校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武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有很多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在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術上掌握得還非常不熟練,所制作的課件僅是將知識從課本上照搬到了屏幕上,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甚至起到副作用。因此,要想真正發揮這一教學手段的優勢,教師還應仔細學習和研究課件的制作技術,使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多互聯網教學真正成為授課教師的得力助手。
結論
本文試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探討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策略創新的基本方向與思路,對審計課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融合發展給出建議。本文運用審計課程教學的基本理論,全面分析了“互聯網+”對審計課程教學的影響,給出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審計課程教學創新策略:創新審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審計學課程的教材建設、改革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希望以此促進高職教育審計課程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周平.“互聯網+傳統行業”助力經濟轉型騰飛[J].浙江經濟,2015(11)
[2]郝杰.傳統行業遭遇互聯網[J].中國經濟信息,2014(02)
[3]東方.“互聯網+”是什么五大概念龍頭揭秘[J].時代青年(視點),2015
[4]武志軍.擁抱“互聯網+”時代[J].中國品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