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溫宇
摘 要:作業設計是高中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完成作業是學生加強學習與成長的歷程,它也是聯系實際生活和關注社會實際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擴散思維、學習探究方法和形成實踐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師應該貫徹新課標,形成新型的作業觀,努力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生物;作業設計;有效策略
伴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教學創新意識逐漸深入課堂教學。在此大環境中,作業設計應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和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為基本宗旨。高中生物作業設計不僅重視作業的一般作用和功能,還應創新作業設計,以達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在學習水平方面也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為了改觀高中生物作業設計的現狀,確保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習慣,教師應按照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結合高中生物課程的自身特點和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作業設計和布置,準確把握高中生物課程作業發展的大體方向。新課標下高中生物作業設計應該重點關注作業的功能、形式和要求,將作業設計提高到實踐層面,學以致用。筆者認為,新課標下高中生物作業設計具體的策略應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由教材理論轉向生活實踐
高中生物課程中涉及的諸多現象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無聯系,例如“光合作用”這節內容,秋天樹木的葉子會變黃,原因是氣溫低導致葉綠素受到破壞,而類胡蘿卜素的耐低溫性能較好,故而葉子變為黃色,這一點學生的意見比較統一。但說到秋天楓樹葉子為什么是紅色的,部分學生認為楓葉含有特殊的光和色素,而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液泡含花青素,這兩方面意見爭議較大。對此,教師可專門布置相關的課外作業,利用顯微鏡親身觀察和體驗。這樣的作業形式相對于課堂講解效果更佳,且能一定程度上萌生學習樂趣。同樣的情形和同樣的爭論,教師都可及時將具體問題布置成實踐作業,使得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到知識、掌握知識,并不乏趣味性。
二、由教材理論轉向探究性學習
新課標提倡學習模式的轉變,主要強調探究性學習,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此倡導主題一致。探究性作業可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究性作業設計,教師指導應看做是探究的“源”,學生學習的成果起于“源”,并在學習過程中賦予作業內容創新性。“提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對于此方面能力的鍛煉顯然應擺在首位。與此同時,探究性作業設計應適應每位學生的自身情況,不同學生的能力有所不同,探究性作業針對每位學生的難度也應不盡相同。另外,探究性作業也可結合探究過程,結合每位學生的特點,分階段突出某個環節的內容作為作業。
三、由獨立作業轉向小組合作
新課標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關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學以致用,能夠切實分析與解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也是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作業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和團隊合作性,也是教材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關鍵途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與同學討論與交流,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才能保證作業完成得更為完善。同時,這一學習過程,也有助于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良好建立,充分學習合作交流的技巧,進而可以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
四、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
根據教學進度適時設計和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意識。例如,“質壁分離與復原”和“細胞膜”這節內容,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是:請設計實驗方案,以驗證細胞的死活。要求實驗方案完整且可行,要設置對照組,并選定準確的變量。不要求具體的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但遵循生物實驗的基本原則,即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嚴謹性、一致性和可重復性等有機結合,按照探究性實驗的具體步驟自由選擇,從而完成具有多樣化特點的實驗。由封閉性學習轉向開放型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并打破陳規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每位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甚多,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作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生物理論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從完成作業中更關注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深入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培養每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楊婷.關于高中生物作業設計有效策略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1.
[2]王俊芳.關于高中生物作業設計有效策略的思考[J].新課程:下,2013.
[3]耿璐璐.打造個性化課程 呈現多樣化課堂:例談高中生物教材重構的幾點原則[J].中學生物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