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國家政策的變化、地方政策的制定、企業理念的改變、中職學校的發展都要求中職政治課程內容更新換代。通過結合多年政治課程教學實踐經驗,分析新社會下如何修改中職政治課程內容,完善政治教學理念,讓文化課達到真正為職業教育服務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改革;職業教育;民族文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一大批職業院校邁入了示范校的行列,示范性建設使學校緊跟國家政策、時代步伐,專業建設發展迅速,配備了大量的信息化設備和其他的教學資源。而作為基礎課的文化課程還沒有很好地與專業建設整合與發展,尤其是中職政治課程,承擔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意義傳播,以及提高執教政治課的教學質量,讓政治課為國家政治服務、為地區經濟服務、為學校專業服務,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中職政治課共四本教材,分別為2010年修訂版的《職業生涯規劃》、2009年版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該套教材是圍繞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文件精神而出版的,它體現了2008年前后最新的職業教育新理念,貼近職業、貼近社會、貼近中職生,更多地采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進一步增強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套教材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就政治課程內容改革提出幾點意見:
一、課程內容改革要符合國家政策的變化
十八大后,中國經濟政策與發展戰略出現了重大變化,從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到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轉變。在十八大報告中,大篇幅講到了教育現狀,并專門提出要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不僅是培養擁有精湛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培養綜合素養高的技能人才,因為職業教育歸根到底是就業教育。同時,人大代表也提出了對于改變職業教育現狀的建議: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要互相敞開大門;學歷教育內容中機械重復的內容比較多,容易出現高分低能、學生動手能力差的現象;職業技能教育以動手為主,專業理論知識欠缺。兩者若能互相滲透、取長補短,共同創新發展,將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為適應十八大后國家教育政策的變化,一些敏感度較強的大學率先進行從學術型人才培養向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向的改革。近三年來,大批學院紛紛效仿,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職業人才綜合素質普遍都要高于中職學校,高職畢業生在就業上嚴重沖擊著中職學校的畢業生。但在中職教育理念還沒有發生改變,尤其表現在政治教學內容中,還是以讀中職學技術、讀中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讀大學讀中職等主題內容為主。
二、課程內容改革要符合地方政策的變化
1.地方繼續教育政策的變化
從2013年起,廣西嘗試在部分中職和本科之間搭建“立交橋”,中職生經推薦可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對口專業深造,打破了過去職業教育最高只能拿大專文憑的“斷頭教育”格局。2015年,“中升本”政策從試點向全區中職院校鋪開,這意味著將有更多中職生能接受本科教育。但從某中職校的統計數據看,從2013年至2015年,每年1000人左右的畢業生中只有約40人選擇到高職院校繼續深造,就讀本科的人就更少了。學校反復向家長、學生宣傳該項政策,但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不能理解政策,認為既然已經能上崗了,為何還要繼續讀書,浪費時間與金錢,他們對未來的目標比較短淺,學校無奈之下,針對中升本、直升大專政策設立了大學預備班,就讀該班的大部分學生都是不被高中錄取,借道中職校就讀大學的學生,或者是一些無法承擔高中費用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但在2015年2400人的招生規模中,僅有123人報名就讀預備班。地方繼續教育優惠政策難推動,作為德育、政策宣傳的政治課程,在宣傳地方政策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相應的教材卻根本沒有相應的主導方向和教學內容。
2.地方民族文化政策的變化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職業教育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
為了響應該項政策,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認定首批17所中職學校為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設定強化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餐飲、民族醫療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對民族建筑工藝的傳承、廣西藝術學校對民族彩調劇藝術的傳承、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對壯醫藥的傳承、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對侗族大歌與天琴的傳承、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對壯錦的傳承、北部灣職業學校對泥興陶工藝的傳承、北海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對貝雕技藝的傳承等等。
地方民族傳統文化引入中職校,提升了校園文化的水平,有利于培養中職生的價值目標,同時也逐漸改變著中職學校只重技術,不重文化的教育理念,而這種理念也可以成為政治德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3.課程內容改革要符合企業理念的變化
現有的中職政治教材中,主導線之一就是中職生比高中生提早進入社會實踐,社會化程度更高,能動性和適應性、組織能力更強。但近幾年來,隨著企業制造成本的提升,國內外大型企業紛紛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如北海某電子科技制造廠,就苦于國內制造成本的提升,在柬埔寨成立了新的工廠。他們表示,國內一名生產線工人工資最低也要1800元左右,但在柬埔寨,1000元就能請到一名大學畢業生。另外,就校企合作情況看,企業明顯感覺到中職生理論水平確實很薄弱,“寫篇論文都很難”,本科生不會技能,企業可以對他們進行培訓,但中職生不會理論,企業基本就沒有任何辦法。而這方面的人才培養缺失,中職學校很難改變。北海某職校2011年電子電器專業有位優秀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因技能出眾,才工作一月就被提升為車間主管,但在工作中,很快被調回一線工作,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制作車間的月報表和車間計劃。因此在招聘會上,企業提供給中職學校的崗位基本上都是最底層的崗位,而最后能晉升上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畢業學生對此意見很大,他們認為讀書與不讀都是從底層做起,還不如初中畢業就上崗,何必花費三年的時間。所以在中職課程教育主導方向上,不能一味地強調技能的重要性,也不能認為中職生只要把職業道德、職業禮儀練好就可以成功就業,高薪高崗。而應該把目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困擾中職生發展的最大阻礙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危機感,并明確自己需要加強的具體方面。
4.課程內容改革要展現中職教育的優勢
職業學校被定位為差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才之地,這在政治教材中大量地展現出來,雖然對學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但也束縛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社會普遍認為中職學校招不到成績優秀的學生,招不到家庭條件好、綜合素質好的學生。但從某些職業學校的改革來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2014年秋季學期,某職校首次與北京某集團合作,開辦高鐵乘務員訂單班,根據綜合素質面試入學,學習總費用超過三萬元。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參加面試的人就超過300人,最終錄取了97人。2015年,學校繼續推行該項招生政策,最終高鐵乘務員訂單班錄取了230人,而在新開辦的訂單班中,如國際郵輪、無人機、會計訂單班等專業均有人報名。由此可見,職業教育不能一味地降低錄取的門檻,必須從理念上提高自身的姿態,進一步加強與高端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找到就業的出路,如此才能吸引到更多高素質的生源。
除了理念外,現有的政治教材中,都是采用“案例說明理論”的方法,以《職業生涯規劃》教本為例,“用技術創造中國第一的工人——楊建華”,教材希望通過楊建華的事例說明職業理想的重要性,但只突出了技能的重要性,卻與學校無關,以至于有學生問,那他是中職畢業的嗎?老師無法回答。另外,在《職業生涯規劃》教本中,全文共四十多個中職生勵志事例,只有少數幾個是真實的,其他都是采用小明、陳東等虛構的名字,故事情節是否屬實也無從考究,以至于老師在上課時,為完善這部分內容,要從網絡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每一節課就如同做一個講座,大大增加了老師的備課負擔。其實,全國中職學校創業之星很多,優秀畢業生材料收集也是每個學校必做的工作,技能大賽上更是人才輩出,以真實的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是課程改革的關鍵點。
綜上所述,中職政治課程改革關鍵點在于更多地了解國家政策、地方政策、企業意見以及一線教師的教育經驗,由上至下地全面考慮,真正制定出符合中職學生需要的教材、教本,為中職教育發展做好引領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李春華.中職政治課社會功能初探[J].職業教育:中旬,2014(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