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霞
摘 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一定要加強生態道德理論學習,完善德育知識結構,進而具備較高的生態德育素養,從而勝任并完成全面育人的重要任務和教育使命。
關鍵詞:生態文明;意識;敏感性
一、強烈的生態德育意識
我國生態道德教育理論奠基人陳壽朋先生說:“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道德約束,卻對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大自然視而不見,忽視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范。”長期以來,班主任教師墨守傳統的人際道德規范,忽視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和資源意識的教育和引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只懂科學、缺少自然生態素養的“畸形人才”,社會到處充斥著對生態漠不關心的非生態人和只懂得索取和占有的反生態人。雖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產品行銷世界,人民生活被琳瑯滿目的物質所包圍,可隨之而來的是資源枯竭、氣候變暖、人的生命健康權、環境生存權受到威脅。美國著名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強調指出:“從長遠的觀點,那些違背環境倫理的行為比那些違背傳統倫理的行為危險的多,因為它將威脅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班主任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線教師,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態度,將生態教育納入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而不能將生態教育當做額外的負擔。
二、感知自然的敏感性
所謂感知自然的敏感性就是對生態問題感知的靈敏性,時刻都能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時時都能欣賞到自然界中的美,久而久之發展為對自然的依戀。“敏感性”是與感知“麻木”相對而言的,長期以來在我們人類的認知中,對大自然是毫無情感和感知的,“自然界”充其量是一個為人類服務的靜默世界,人類對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衣食住行等物質來源毫不領情且沒有感恩之心,更別說去呵護和保護自然,因此,對自然的敏感性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人類應有的情感,是我們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的心理源泉。所以,班主任要熱愛大自然,有強烈的感知自然的敏感性。
三、廣博的生態道德文化知識
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不是說教,也不是給學生簡單地布置任務。在某種程度上說,班主任的管理過程是把自己擁有的知識和人生的感悟傳遞給學生,從而影響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也是文化育人的過程。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必備的一項素質就是要有淵博的生態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具體說來,班主任應該具備的生態文化知識包括三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即什么是生態危機、生態問題的表現、危害及影響。二是工具性知識,即生態教育方法性知識,如,環境道德教育、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學生態教育涉及教育的目標、原則、方法以及生態倫理專家的生態教育理論。三是生態人文知識,如,環保故事、環境紀實文學、生態小說類等人文知識。這些知識應該成為班主任自我知識儲備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這些知識,班主任在生態教育中才能游刃有余,有更多的話語權,有更強的影響力,生態教育的方法才更靈活、措施更有力,生態教育的實效性會更明顯。
四、高尚的生態道德品質
在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生態教育事業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素質也是每個公民必備的基礎素質,崇尚節約,熱愛環境,低碳生活將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盡管目前一次性消費、快捷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身份消費在社會上仍大行其道,但這只是暫時的,不會長久,因為過度消費不是順應自然,而是毀滅自然,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是沒有生命力的。班主任一定要認清形勢,面對當今社會的生態困境主動擔當,牢固樹立“錢是自己的,但資源是大家的,任何人都無權浪費”的高尚生態道德意識,堅定自己的生態信仰,率先低碳生活,適度消費,做學生的表率。只有這樣,教師在生態文明教育中才能以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適度消費,低碳生活。
五、高超的生態德育能力
生態德育在我國還是一種新的道德教育活動,在學校的開展也剛剛起步,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雖然國外的生態環境教育經驗可供參考,但畢竟有許多現實情況的不同,所以需要班主任教師根據我國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生態教育規律,創新生態教育的方法,提高班主任生態道德教育能力,增強生態教育的感染力。
總之,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的成長甚至一生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特殊老師,應該關注時代,以不斷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形勢的新要求,將生態道德教育主動納入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盡職盡責、主動擔當,把學生培養成既有益于社會,又益于生態和環境的新人,這是我們無法逃避也不能逃避的教育責任。
參考文獻:
劉玉鋒.煥發班主任“人格”魅力,提升學生德育素養[J].新課程:上,2013(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