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買買提祖農·買蘇爾 馬小娟
【摘 要】培養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環節。讓醫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每一名大學教師的基本責任。本文從自主學習的發現、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教師角色的轉變等方面討論了如何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醫學生;醫學學習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肩負著傳播知識的高校教師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即如何運用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高校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必須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尊重其在學習行為中的主導性角色[1]。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于大學生來說,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尤為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他們能否以成年人的心態對自己負責,并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也是每一名大學教師的基本責任。
1.自主學習的發現
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操作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操作性行為,它是基于外部獎賞或懲罰而作出的一種應答性反應。自主學習包含三個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則從行為、環境、個體的內在因素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自主學習。他們認為,自主學習本質上是學生基于學習行為的預期、計劃與行為現實之間的對比、評價來對學習進行調節和控制的過程。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具體的過程: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應。近年來,也有人認為,自主學習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自己學習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實際學習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三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修正和控制。自主學習具有能動性、反饋性、調節性、遷移性、有效性等特征[2]。
2.醫學學習的動機
醫學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理論學習離不開實踐,由于五年的醫學基礎學習,醫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不明確,所以時常抓不住要點,久之對學習臨床專業課失去興趣,而且因沒有臨床概念而難在較短的學制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3]。
中國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多屬于證書動機,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或是為了得到某種證書。如,心理咨詢師證書,營養師資格證書,執業藥師,執業醫師證書等,在他們的學習動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學生雖然在臨考前有自主學習的需求和行動,但考完試或獲取證書后就不再有進一步的自主學習。針對這種晴況的發生,教師可以考慮適當引導學生把考試動機與其他動機相結合,以專業技能提升為特征的自主學習行為,比如,舉辦家兔基本手術技能操作,鍛煉學生的基本手術操作能力,將最終成績列入檔案,為求職增加硬性條件。如每星期安排醫學生用一個下午或一個上午的時間見習,見習內容為與最近學習的基礎知識相關的內容,可以鞏固基礎醫學知識,為以后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從而增強長期學習的自主性。
在大學生教育中,生涯教育是核心要素。我們可以在高校自主學習模式中,宏觀導向以學生未來就業做為縱貫線,通過提高學生職業生涯價值認識,從而嚴格定位階段性自主學習目標,加強生涯理論與自主學習融合。通過將生涯教育作為自主學習的綱領性理念[4],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有其實效化的進展。微觀導向[5]以學生知識學習及能力發展為方向,發揮教育者引導監督作用,促進素質能力提高。如早期了解接觸臨床醫生的工作體系,激發醫學生對書本知識深入探討的熱情,加深學習效果。使醫學生盡早受到醫院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病人的責任感,能激勵醫學生認真學習,堅定醫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決心,能使醫學生將來行醫時保持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6]。
3.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
以學習者為學習主體,學習者在教育者的引導下,不斷嘗試適合自身發展自的自學能力,激勵醫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方向及課程類別。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均應該理解這種需要,時時以學生發展為主。基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根據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特點以及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可以對醫學生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3.1“雙早”教育對醫學本科生自主學習的激勵作用
“雙早”教育是一種讓醫學生在本科階段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的醫學教育新模式。
基礎醫學課程內容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如9大系統體系下(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內分泌及代謝系統、血液及風濕免疫系統)的理論學習需要醫學生有基礎知識和臨床思維。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能有效解決傳統課程設置體系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脫節的問題,訓練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診斷、鑒別診斷能力[7],避免因單一地從書本上獲取知識而感到枯燥,有利于激發醫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醫學學習的興趣。在積極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和進行臨床實踐之外,醫學生還需了解醫學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從而豐富自身的理論體系進而開拓視野。早接觸科研,能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醫學生動手能力,文獻檢索及閱讀的能力。通過文獻的搜索及閱讀,培養醫學生提出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當前,我國很多醫學院校已經把醫學生早接觸科研列入教學計劃。如,新疆醫科大學的大學生課外學術創新計劃項目(SRTP)和石河子大學針對大學生創立的(SRP),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題,尋找指導教師,填寫申報表。課題通過學校審核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科研經費,如果項目新穎,完成順利,可進行答辯,進一步申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科研能激發醫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欲望,激勵醫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善于發現問題,培養醫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小心印證的能力。
3.2 PBL自主學習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動性,加強創新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系統為中心的醫學教學模式已成為國內醫學院校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為適應新教改在醫學教育的要求,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方案,開展PBL自主學習在教學課程中的應用,可調動醫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對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采用PBL的教學,尤其是與臨床結合比較緊密的課程(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生理學等),以臨床案例切人,圍繞臨床將基礎理論與之相結合,使理論知識從抽象化向具體轉化,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記憶[7],開展學生“實習前、實習中、實習后”臨床技能培訓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從單純的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除了教學大綱的實施,還根據臨床醫學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要求,在課程的傳授、臨床技能訓練、臨床實習的各個環節開展以PBL為基礎的小講課、病例討論等,吸收教學理念的精髓,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啟發并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8]。
自主學習不是新的教學方法,而是學習者把握自己學習的能力。更具體地說,就是學習者能夠獨立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內容和方法,并確定自己的一套評估體系的能力[9]。因此,在改革教學方法時應分析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深入探討如何有效地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最終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養。
3.3 教師角色的轉變
通過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醫學本科生的自主學習、運用知識的能力,一直是醫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的問題,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教師自主的一個過程,因為教師自主會影響學生自主。教師應改變師生互動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學會主導自己的學習過程,以達到學會學習、終生學習的目的。
自主學習絕對不是一種沒有教師的學習,恰恰相反,教師在幫助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有調查研究在某醫學院臨床醫學和護理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中對334名醫學生采取參與式5種教學方法中發現[10],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為案例式教學。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學生參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學生課前主動預習知識點,運用數據庫及網絡查閱文獻擴充了知識面。課堂講課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增強。從“使學生學到知識”轉變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的引導性,避免學生自主性過強、自由過度、達不到良好學習效果這一誤區。
總之,高校課改理念下,大學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強了學生未來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創新型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革.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7).
[2] 董奇,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J],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3] 戴玉英,王愛君,廖鴻靈,等.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提前接觸臨床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醫學教育,2006,5(3):18-20.
[4]李禮建.淺談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影響[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8).
[5] 尹振東,高校課改理念下自主學習模式創新構建,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53 (5):152-154。
[6] 劉凱杰,李翠蘭,廖一名,等。“雙早”教育對醫學本科生自主學習的激勵作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4):593-595.
[7] 劉 丹,張亞男,張俊等.PBL自主學習教學在系統整合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4):182-184.
[8] 李春艷,王鶯燕,劉丹,等.案例教學法結合PBL模式在醫學研究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6):126-128.
[9] Little,D.1991.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ems[M].Dublin:Authentik.
[10] 李君,孫維權.提高應用型醫學人才自主學習能力的參與式教學實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36(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