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力
摘 要:本文對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進行了界定、分類;分析歸納了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探討了轉化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73-02
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問題,歷來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中小學學習困難,往往會對今后高層次的學習形成障礙,因而得到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而造成農村中小學學生學習困難的因素較之社會經濟、學校和家庭教育都較發達的城鎮地區而言,有其復雜之處,本文擬就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有關問題作如下探討。
一、對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界定
根據中小學培養目標和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可界定為指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學習方法、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缺陷,對進一步學習形成障礙,智力得不到正常發展,達不到的課程標準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以矯治的學生。
二、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類型和特點
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和分析,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智力較差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的特點是智商低,還有極少數是弱智。這類學困生的學習困難一般在學前教育階段就已顯現,他們學習新知,掌握技能的速度往往低于正常學生。
2、動力不足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的特點是對為什么要學習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來學校的動機從最初開始只是為了好玩,以后教師又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教育,以致始終未能培養起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對學習沒有好感。如果學習遇到困難,更易產生厭學情緒,時日稍長,學習成績日趨地下。
3、學法不當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的特點是從上學開始就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按照預習、認真聽課、作業、復習等必要的環節進行學習。而單一的課堂教學又不足以使其完成學習任務,如此反復未掌握的知識沉積越多,終就導致基礎學力差。
4、外因影響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厭學情緒重,上課精神不振,時有逃課現象發生,不能堅持上學。
5、教法導致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受某些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習慣于死記硬背,重復作業,思維不活躍,甚至不知道該怎樣動腦筋思考問題,學習吃力,成績不佳。
三、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分析
1、“智力較差型學困生”在農村中小學還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主要是因為優生優育的計劃生育新風在山區農村還未真正形成,甚而還有極少數近親結婚的現象,導致所生子女智力低下,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質低下,缺乏必要的學齡前家庭教育,最終形成智力低下的局面。
2、“動力不足型學困生”的形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結果。這類學困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素質低下,對知識的重要性不夠。他們認為送子女上學只是完成一定得義務,對子女缺乏較高的必要的期望和要求。與學校教育的目的相悖,最終導致學生學習目的的模糊,學習態度的不端正。
3、“方法不當型學困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在家庭中缺乏學習上的督促引導,養不成完成課余作業的習慣,就更不用說預習、復習功課了,久之就形成到學校趕作業,抄作業的不良習慣。最終跟不上學習而成為學困生。當然,這與有的教師忽略學習習慣上的教育引導頁有一定得關系。另外,這類學困生與教法導致型學困生的形成還有其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有的教師教學方法陳舊,習慣于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久之學生在思維和完成學業方面都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以致成為學困生。
4、“外因影響型學困生”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下崗職工的增多,繳費上大學且有畢業就失業的可能,使某些家長再一次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對子女形成不良的學習目的影響,與學校教育形不成合力,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四、農村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教育對策研究
1、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使農村中小學教育真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認識到九年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適齡兒童的平等的教育機會,進而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開展工作。這種教育思想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可成,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長期學習,在實踐中進化形成。另外,教育觀念的更新,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以達成的工作?,F階段教育觀念的更新,主要是指由應試教育觀念轉向素質教育觀念,并指導教育實踐。這個問題在經濟、文化、教育等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小學更應當引起特別的重視,要注意不要把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放在嘴上,而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這個問題對農村中小學的領導來講,又更為重要。因為這是轉化學困生的大前提,而學校領導又是一所學校能否端正辦學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關鍵。
2、農村中小學應該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語文、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功能,削弱語數學科的應試教育功能。語文、數學這兩門基礎性的學科,在多年的應試教育實踐中被人為地削弱了它們的基礎性作用,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削弱了它們的素質教育功能。就語文學科而言,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熟知的教學要求,但遺憾的是在多年的應試教育實踐中,他們重視的往往只是學生的讀寫能力的培養,也即是說只要學生考試能讀懂題、做好題就行了。這樣一來,學生聽和說的能力就缺少培養,而這又是一個人日常生活所必備的能力,換句話講也就是一個人全面素質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應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農村中小學很大一部分教師系“民轉公”教師和五大生聘錄用教室,這部分教師有的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必要的補充更新,有的因缺乏系統的師范教育,導致教學方法跟不上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農村中小學應特別注重對這部分教師的繼續教育,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創建一支適應二十一世紀素質教育發展所需要的教師隊伍。
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壞境教育的功能,使其成為轉化學困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園文化建設在學術界應該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全面準確的概念,但是校風、學風、教風、班風以及校園環境的建設是其永恒的主題并無異議。因此農村中小學應當注重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培養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建設以綠化、美化、凈化、香化為主要標準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應做到因校制宜,兼顧本校傳統校情,切忌模仿或生搬硬套他校模式。
5、建好農村中小學家長學校,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開創農村中小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一致的良好局面,堅決降低山區教育功能的相互消耗,這是轉化動力型和外因型學困生的有效手段。另外,對這兩類學困生還要消除其情感、心理障礙,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心理品質。
6、對方法不當型學困生應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農村中小學學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行為習慣就較差,這點和城市學生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加之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又往往會忽略這方面的教育,這就勢必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也差。至于學習方法問題,不是說山區學校的教師沒有重視,而是有一個一以貫之、長期堅持,直至學生會學為止的問題。
7、對某些教學方法嚴重滯后的教師,學校應采取措施,敦促其進修、提高。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這是轉化教法導致型學困生的唯一途徑。關于這一點,農村中小學校的領導應當高度重視,要敢于正視學校教師隊伍在業務能力方面的不足,通過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分配制度等有效措施,促使教師刻苦鉆研教學業務,努力成為教學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