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杰
以經濟文化為導向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研究
丁明杰
經濟文化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信念等。隨著網絡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未來方向,跨文化交際成為高等院校英語教學的一個新的方向,同時作為文化交流的英語口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經濟文化;英語;口語教學
在世界經濟共同發展的前提下,跨越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交流方式在經濟領域范圍內的的需求成倍增長,尤其是一些跨國公司,每天需要進行不同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英語作為世界性通用語言,擁有無法取代的地位,首先,英語在世界范圍的普及性是其他任何語言無法相比,其次,英語交流方式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交流的方式變得更加輕松,不同國家的文化逐漸融入其中。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教育部在修訂本中著重提出,英語教學應該以適應經濟發展為導向,進行有目的的文化引導,這些完全是處于社會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順應經濟社會發展來培養相關的英語技能,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我國跨文化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一直停留在語言教學層面,這樣的狀況和我國的應試教育理念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首先,從學校到家庭,依然看中英語學習的結果,也就是分數中體現的英語能力,而不是體現在口語、交際等方面,同時,在我國,社會交際過程中能夠使用英語進行對話溝通的機會不多,除了一些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家庭之外,基本上都是用漢語作為溝通的第一語言選擇,無法滿足語言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選擇。
輕視語言環境的同時并沒有關注文化意識層面的培養,首先,文化的培養需要各種不同的環境共同完成,比如我國傳統的禮教、國學等等,這些都是培養文化的有效方式,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有目的的去滲透,通過介紹我國的各種文化習俗,進而同國外的一些發達地區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似點,同時區分其中的差別,這樣的教學方式同樣可以令英語教學變得更加有趣。
我國現階段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不足,這些都是對未來發展不利的因素,所以,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語言知識的講解上,必須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法,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改革和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二)跨文化交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現代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不同之間的語言交流層面隨著增加,尤其是網絡信息化的發展,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為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提供各種機會,以現在流行的網絡購物為例,一些國外商家看到中國的廣闊市場,試圖快速打開,可是經營之后才發現,兩國的文化傳統存在很大的不同,而這些文化差異恰恰是影響商品選擇的關鍵,為了最快解決這樣問題,只能通過雇傭對方國家的人進行交流,這同樣是文化融合的一種有效方式。
通過研究一些國際大公司發現,這些公司本身擁有專門的機構,研究自身企業的文化特質,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點,甚至關系到整個企業的未來,國際公司對企業文化的關注層面一直值得我們學習,同時研究對手以及合作伙伴或者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區的文化特點,通過這些來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而不是盲目的進行投資、擴張,在這樣社會經濟的形勢促成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而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口語更加讓人重視。
英語口語日常教學的意義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先有的詞匯進行適當的英語表達,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自身的詞匯量完全具備進行簡單對話,或者情景對話的能力,唯一欠缺的是更好的使用這些語言因素做出更合理的表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上,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但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會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傳統英語教學只關注學生掌握詞匯應付各種考試的能力,并不關注這些詞匯的適用場合及兩種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內涵,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導致交際失敗。
現代國際貿易中,英語作為公用性經濟語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一些商業聯盟、談判都需要熟練的英語口語作為基礎,同時應該了解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各種習俗,以免因為文化上差異造成一些誤會,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損失,以宗教信仰為例,在英語詞匯中,一些詞匯對擁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地區有所避諱,在經濟活動中,應該盡量避免出現,一些帶有引申義的詞匯在交際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選擇去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較小,入學率低,處于精英教育階段。為了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需求,當時把大學英語定為一門必修課程,并對高校畢業生提出明確的英語水平,這是當時的社會形勢所決定的。但是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招生規模小斷擴大,2003年大學入學率達到巧%,英語教育內容開始進入大眾化階段,此后這一比例一自在小斷提高,到2009年已經達到24.2%。而且在今后1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還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這些變化恰恰反映出一些問題,我國的英語受教育人數不斷增加,教育的比例在擴大,教學的內容以及人員層次上的轉變并沒有隨之完善,還是以達到一定的英語等級水平作為衡量英語水平的標準,已經無法達到社會的發展需要。
筆者以為,首先從內容上,應該選擇中西方文化相互兼容的方式進行設置,隨著世界經濟發展,中西方文化開始滲透,我國的禮、仁思想,以及西方自由、平等理念彼此發生碰撞,這種碰撞的過程逐漸找到文化的融合點,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恰恰可以抓住這樣的機遇,通過內容完善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同時保留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美德。
其次是在教學模式上,不能再拘泥于原有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角色應該是建立在相同溝通、有效引導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與學,一些國外的先進教學經驗可以逐步引進,同時應該考慮我國高校的英語學習水平,對口語能力提高的教學模式可以采取部分采納的方式,通過文化融合的方式消解中西方文化障礙。
跨文化交際不是單純意義上完全以對方想要的形式進行溝通,文化的交流同樣是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保證,不同的文化之間進行融合,形成更為完善的企業文化體系,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語言表述的基礎之上,英語口語教學,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通過網絡資源去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通過語境練習等方式加強對文化的理解和溝通,這是現代英語教學應該重視的一面。
[1]朱治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184-185.
[2]張沉香.跨文化交際的社會語言學視角[J].求索,2011(3):102-103.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