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之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 連云港 222100)
?
·教學研究·
例談打造精彩“常開課”的有效途徑——參加“市名師送教下鄉”活動有感
張連之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連云港222100)
摘要:經常開設的課題,要想上得別樣精彩,的確很難.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注重教學環節的生活化、實驗化、魔術化設計,著力探究要素細節的“雕琢”,優化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打造精彩“常開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物理;常開課;有效途徑
“常開課”指的是在教學觀摩活動、課堂教學評比、教師專業技能比賽等活動中經常開設的課.“常開課”一般來說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所處地位重要,這些課的教學內容在整個初中物理教學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對學生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等具有積極的作用;二是教學資源豐富,這些課由于經常開設,經過多年的積累,課件、圖片、實驗、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可謂“琳瑯滿目”;三是教學模式固化,由于經常觀摩“常開課”,因此這些課如何上?教師大多能說出“一二三”來.因此如何打造精彩的“常開課”,讓它能夠對聽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是擺在上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下面筆者以在“市名師送教下鄉”活動中執教的《二力平衡》為例,談談打造精彩“常開課”的方法和途徑.
1賦予導入實驗以生活化、魔術化色彩,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與常見的視頻導入、圖片導入不同,筆者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實驗導入.實驗器材有鋼制湯勺、鋼叉、竹質牙簽、玻璃酒杯、打火機等.實驗時教師將酒杯放在講臺上,拿出湯勺、鋼叉,用鋼叉將湯勺卡住,再拿出一根牙簽.然后問學生能否用牙簽將湯勺和鋼叉固定在酒杯壁上?學生感到迷茫.教師將牙簽橫放在酒杯壁上,將湯勺和鋼叉放在牙簽的較細的一端,緩慢移動牙簽,找到特定位置后,模仿劉謙的經典魔術語言說:“下面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只見牙簽將湯勺和鋼叉穩穩的“擔”在酒杯壁上(如圖1甲).如圖1乙所示,教師再用打火機將牙簽點燃,問學生湯勺和鋼叉會掉下來嗎?課堂上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回答“掉下來”.但實際的結果是火在酒杯壁處熄滅,湯勺和鋼叉仍然穩穩的“擔”在酒杯壁上(如圖1丙).學生驚訝之情溢于言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圖1
2著力探究要素細節的“雕琢”,優化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2011版《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可見科學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就《二力平衡》這節課而言,“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筆者進行教學設計時從猜想與假設、實驗方案的制定、分析與論證等探究要素的細微處著力,用心“雕琢”,旨在讓學生經歷與科學工作者相似的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創造性思維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猜想與假設”,但遺憾的是對于“猜想和假設”教師大多不夠重視,“放馬由韁”,讓學生簡單的猜猜,然后再強行拉到“正確答案”的軌道上來.長此以往,學生也就簡單的認為,一些科學規律要么是“蘋果掉在頭上砸出來的”,要么是“做夢造出來的”,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思維、科學發展觀和價值觀.

圖2
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大家來找茬”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領學生猜想.具體做法是:
(1) 教師將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處于平衡狀態).
(2) 教師隨手在黑板上畫出墨水瓶的受力示意圖(如圖2).
(3) 請同學們來“找茬”,找出老師作圖存在的問題.比一比,看誰找得準,找得快?
“大家來找茬”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個活動,聽說要找老師的“茬”,學生興奮異常.有的學生指出應該用尺規作圖,不能隨手畫;有的指出兩個力應該在同一條直線上;有的指出表示兩個力的線段長度應該相等……在“找茬”活動中,學生感悟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可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不僅如此,通過“找茬”活動,還有助于促使學生作圖更加規范,從而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很多教師以初中學生基礎差、能力低為由,在上實驗課時,多采用“教師‘裝藥’——講解原理、設計方案,學生‘點炮’——操作實驗器材”的方式進行.鍛煉的僅僅是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缺少的是制定方案、處理數據、得出結論等核心探究能力的培養.誠然如果讓初中學生從“零”開始制定實驗方案是不可行的,但是只要教師問題設置恰當,稍加示范,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制定出實驗方案.具體做法是:
(1) 教師在講臺上呈現實驗器材(小卡片、鐵架臺、滑輪、鉤碼若干、細線),并進行簡單組裝(如圖3).

圖3
(2) 精心設計問題,捕捉生成,引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的問題為:①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② 如何比較卡片受到兩根細線拉力的大小?
③ 如何讓兩根細線的拉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④ 實驗中如何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
課堂上,學生感到困難的是“如何讓兩根細線的拉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有的學生簡單地認為只要將鐵架臺上的某一滑輪位置調低即可,很多同學認同這種觀點.筆者隨即按照該學生的想法將滑輪調低,結果學生驚訝的發現“兩根細線的拉力仍在同一條直線上”.經過這一“劫”,學生將“目光”聚焦在小卡片上,有的同學嘗試把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從而使小卡片受到的兩個拉力不在一條直線上.經過上述活動,“如何讓兩根細線的拉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就教學效果而言,比“師講生背”好多了.
上述實驗方案的制定忽略一個問題,即沒有考慮小卡片的重力.對于這一問題蘇科版教科書《物理(8年級下冊)》在“信息快遞”欄目中直接給出說明:“由于小卡片的重力遠小于鉤碼對卡片的拉力,所以小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計.”實際上,學生在制定方案時,可能想不到小卡片還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特別是將小卡片懸起來時,很多學生能覺察到小卡片還受到重力的作用,但為什么不考慮重力呢?學生困惑之情“溢于言表”.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實驗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傾聽學生的觀點,提煉出他們共同的困惑:小卡片的重力為什么可以不考慮?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課堂上用天平測量出小卡片的質量(不足1g),將小卡片的質量與鉤碼的質量對比一下,學生自然就知道了“為什么不考慮小卡片的重力”,就教學效果而言,比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直接給出好多了.
3鞏固環節實驗化、魔術化,活用所學知識,再激學生學習的熱情
練習鞏固是新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練習過程中得到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情況.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如何.與傳統的簡單做做習題鞏固的方法不同,筆者嘗試用兩種方式對新課教學進行鞏固.
小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方掛100g鉤碼,讓彈簧測力計按下列要求運動,觀察測力計示數,并分析原因.
① 在豎直方向保持靜止,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N.
② 在豎直方向勻速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N.
③ 在豎直方向“猛的”向上提一下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選填大于、等于、小于)①中示數.
④ 結合題中的結果談一談,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時,應該注意什么?
“如何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能.對于重力的測量方法,在《重力力的示意圖》一節教學中,教師大多直接“灌”給學生,對于為什么這樣做,學生難以理解,只好“死背硬記”.筆者通過將試題改編為一個實驗活動,讓學生在做實驗的同時,不僅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通過交流,還可以感悟出“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魔術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表演項目,“揭秘魔術”在學生的心目中一般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課堂上筆者播放《人體懸浮》魔術視頻(如圖4)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揭秘魔術.學生的討論結果雖然是五花八門,但大多認為應該有一個力與人體所受重力平衡,至于這個力以什么形式存在,可謂眾說紛紜,爭得面紅耳赤.此時,筆者播放《人體懸浮揭秘》視頻(如圖5),原來是人躺在黑色的墊子上,墊子固定在升降桿上.當人體勻速上升時,升降桿對墊子施加了一個向上的作用力.看到視頻揭秘的結果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學生的高興之情難以言表,能用所學“二力平衡”的知識揭秘魔術,學生感到到“物理真神奇”,再次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上好“常開課”確實很難,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注重教學環節(特別是導入和鞏固環節)的生活化、實驗化、魔術化設計,著力探究要素細節的“雕琢”,優化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打造別樣精彩“常開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吳志明.延伸拓展式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10).
[2] 張連之.淺談實驗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12).
[3] 田仁軍.學生實驗中反常結果的教學價值[J].物理教學探討,2012,(4).
[4] 劉炳升,仲扣莊.中學物理教師專業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5-155.
[5] 保羅·齊澤維茨等著,錢振華等譯.物理原理與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60-174.
[6] 廖伯琴.物理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5-200.